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精选5篇

通过提出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

(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

(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

〈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冯老师残忍虐杀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申斥羞愧某些遐想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

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

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思讲演比赛

激念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宽)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反抗的必然性。学习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体会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道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奴隶英雄指的是谁?(中等生)

3、简介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根据剧情的发展,把这个剧本分成四个部分,看看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全班学生)

⑴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交代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⑵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带上武器。⑶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诉说苦难,激发他们的仇恨,鼓动他们起来反抗。⑷奴隶在斯巴达克的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三、体会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自己读一读,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互相交流)

3、你认为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奴隶?他是怎样由奴隶变为英雄的?讨论交流。

4、总结中心。

四、小组组织同学上台表演,评出优胜奖。

作业设计:

表演课本剧给家长看。

板书设计:

奴隶英雄

没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没有生活保障勇猛起义

没有生命保障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

14354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