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

  一、利用名人善疑之例,引导学生乐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少年时的李四光就对草地上一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最终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明白了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抓住文本中鲜活的实例向学生进一步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以疑为乐,以疑为本。

  二、构建预习节奏,养成乐疑习惯

  认真听讲的学生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学生永远成绩好。告诉学生:要是你能一直走在老师前面,会自主学习,会提出有疑惑的地方,那么,你一定是个善于学习的学生。所以,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在读通课文、能准确认读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把心中的疑问圈写下来,或者以问题的形式把它记录在预习本上,或者在书上进行标注问号,以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

  三、利用课堂教学平台,诱导学生质疑

  低段语文课是一个叽叽喳喳的课堂,也是一个比较浅显的应答式课堂,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预设。我觉得在课堂中巧置障碍,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时间,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

  1.从词语切换开始

  词语是构建句子文章的最小单位,也是课堂中学生最会说、最喜欢说的。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组词、扩词,喜欢说短语。那么,从词语入手,换个词语说句子,意思不变。这种推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推敲斟酌,逐词逐句让学生在读书时咬文嚼字,对一字、一词、一句都应思考。

  这样,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就会增强,理解能力就相应地增强,在推敲切换中学到精美的语言。

  例如,《司马光》一文中写道:“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把缸砸破了。”这个“砸”字换成“敲”字行不行?学生们都齐声回答:“不行。”“有谁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思维高速运转,答案一个比一个具体、确切,课堂中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通过这样提问,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可想而知,效果远比多读几遍更好,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2.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问

  句子是文章表达更深层次的阶梯,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想完全不同。课文中有些句子包含着深刻的意思,我们要让学生学着多加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多揣摩,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例如,《灰雀》中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到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后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地说。

  老师引领学生们思考:男孩先后所说的不一致,为何会不一致?从这不一致中你发现了什么?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男孩的变化,从细致的猜测与分析中说说自己的观点,放手让学生对句子进行剖析,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中的质疑习惯。

  3.抓住标点符号质疑

  我们常见的标点符号,有的表示语气的停顿,有的表示结构和意义的停顿,还有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同是省略号,但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省去后面的内容。第二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读书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省略号起什么作用?通过在平时的课堂中慢慢地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细化质疑细节。

  4.从文本矛盾处发问

  文章前后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前后对比,可以使问题更尖锐、更精妙。如《小摄影师》中,文章后面有高尔基与秘书的一段对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位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为什么,高尔基这么忙,还要再次接受小男孩的采访,并且一直在等待小摄影师的到来?高尔基工作那么忙,为什么却在小摄影师第一次的拍摄中那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让学生们从一个个矛盾之处,细细推敲,从对比中感悟,原来这一切其实并不矛盾,而是深有铺垫、富含深意的。

  当学生们读懂了,学会这种前后的自主对比,相应地也就学会了质疑的技巧。

  5.从文章结构上圈点处进行提问

  (1)文章题目中发问。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直接让学生思考:“谁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怎样的名堂?他是怎么玩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

  2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

  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主动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

  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

  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

  一.创设质疑情景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

  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在这样一个有疑问、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开拓质疑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可从语文教学中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教给质疑方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纸》时,学生读完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也基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名言、名人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

  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

  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

  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培养质疑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

  1、调整质疑心态,鼓励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调整他们的心态。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不主动寻疑。对于这种学生,应使他们了解质疑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学也要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教师要多对他们问难,使他们明白自己学习上的欠缺,引起他们的适度焦虑,从而养成他们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学习质疑。

  有的学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受老师责怪、被同学耻笑。对于他们,我热情地鼓励,肯定他们质疑的勇气。还有的学生,把握不住学习要点,对所学内容不知所云,提不出问题。老师就要多指点,引导他们去找疑问,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学会质疑。只要学生开始问了,便会越问越多,越问越难,进而越学越深。

  2、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我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⑴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⑵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⑶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⑴对题目要质疑;⑵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⑶对写法要质疑。

  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

  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比如:我教《跳水》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预习性尝试阅读,学生先后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船长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他是船长的儿子一句,为什么要用括号、文章最后一段四十秒钟后面为什么要用破折号、课文写孩子气急了,为什么一处用急一处用文章为什么以《跳水》为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其中第一问对于有些语文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属于设问性问题,已在自学中能解决了;第四问可归于推敲性疑问,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也能解答;其余几句,则在精读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只要坚持训练学生进行三处、三点、三次质疑,学生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寻疑的方法,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3、巧妙设问,导疑有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教师的提问,实际是教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


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有哪些方法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哪些

3.小学语文批注方法有哪些

4.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方法有哪些

5.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有哪些

6.小学语文有哪些具体阅读方法

7.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8.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的措施有哪些

9.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有哪些方法

10.小学语文如何复习?都有哪些方法

849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