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分析及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分析及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教学方法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布鲁纳发现法

  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虽然,从整个教学论思想来说,布鲁纳后来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但他理论中一些非常正确的论点,却成了现代教学论中的宝贵财富。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发视的学习,正是这些闪光的财宝之一。

  发现法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能较正确地、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和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课堂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西欧于17世纪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采用。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采用课堂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在小学可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运用。

  “三三”教学法

  “三三”,指“三点”、“三路”和“三主”。“三点”指在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未节,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三路”指在编写教案时,一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二要设计好自己的教路,三要指导学生的学路;“三主”指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

  “三路”中,作者思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三主”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肯定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个前提下,然后肯定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而提出的。

  “三三”教学法的课堂结构为:读、划、议、练四环节。通过读创设诱因,激发兴趣,体会文意;划的目的是在读后形成第二次反复;通过议,互相启发,排难解惑,求同存异,加深理解;练,以理解、掌握、巩固运用已学得的知识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为落脚点,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八字”教学法

  这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拆字法

  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一个字拆开,分解成几个独体字,或者给一个字的组成部分赋于一定的意义,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拆字法在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早已有之,而今在识字教学中已普遍流行。

  分格教学法

  在写作教学中,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将写作知识划分为一个个最基本的单位和项目,然后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分别进行独立训练和运用,叫做分格教学法。

  分格教学法可用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各主要文体表达能力等基本训练。例如五味辨析:动作辨、形态辨析、声音辨析、颜色辨析、味道辨析、共六十五格。而其中的声音辨析分为:长声、短声、碎细声、轻微声、若无声、宏亮声响、突然声响共二十二格。又如七情辨析;喜、怒、哀、惧、爱、欲共五十三格等。运用分格教学法,内容单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判断容易,修改方便,提高迅速,可使教师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快乐教学法

  这是陕西省蒲城县苏坊乡中心小学教师赵来香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她认识到刚入学的儿童好动、好跳、好唱、天真活泼,又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采取“快乐教学”,可以较好地开发儿童智力。于是,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 “快乐教学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社会。赵来香用“快乐教学法”教出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想象想象丰富,有创造性,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三步式教学法

  三步式教学法,为“自学、讨论、讲解”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法。以教学内容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地教学中采取“自学”、“讨论”、“讲解”三个环节。自学——学生自己阅读;依自学思考题,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互相讨论,依准备的关键问题,可分组,可全班进行,强调各抒已风,争论有益;讲解--教师做总结性讲述:简述、总结、答疑,使问题更加明确。三步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深化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密切教与学的配合,促进教学相长。

  板书标示教学法

  无论什么科教学,板书(包括电化板书)都可以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通过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再现和强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教学不使用板书,没有一个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不精心设计板书,这是教育史实。板书与教学、教材有共生的作用;有公益的性质;有边教学,边书写的协调性;有强化知识的作用;有突出重点的作用;有直观的作用。 板书,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绘画、图解、计算、数码……板书内容,依教学内容而定,板书适用于各种学科,适用于大、中、小学校。 板书要精、巧、美。板书要力求科学。板书在19世纪世界上就已存在,那时是木板、石板。现在,已改成玻璃板了,既便于使用,又保护视力。全国板书学会已成立,会员遍布全国各地。现有会员543人(仅缺台湾省)

  串讲教学法

  教师对课文中难懂的地方逐字逐句地讲析,再将它们的意思连串起来讲述,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叫串讲教学法。串讲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它不等于满堂灌。串讲和精讲也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一篇文章、一堂课,有的内容只需抓住关键加以点拨,而有的地方却要靠老师深入讲解。串讲要求教师讲得深、讲得活。但串讲法较费时,重点不易突出,在教学中最好做为精讲的补充。

  辐射延伸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信课文关键的一点(课题、主要内容、中心词等)、延及其余,抓纲显目,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趋势,这就是辐射延伸法。这种教法能使阅读思路畅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六步教学法

  这是当代我国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又称“自学六步教学法”或“课堂教学六步法”,为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立。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用,他的教改思想已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两个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和“三个结合”(教学和教人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教学和未来结合),而“六步教学法”则体现了其教改思想的核心。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分别为:

  1、定向。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并事先告诉学生。

  2、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旨在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差生完成部分自学内容,优秀生可向深度和广度开拓。

  3、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班。

  4、答疑。各组把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必要时由老师解答。

  5、自测。按定向提出的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自己。题目可由自己出、相互出,也可由老师出。题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场答题,当场评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6、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在哪个环节上满意,在哪个环节上不满意。

  挫折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挫折教学法也叫错误教学法。

  错误教学法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课堂教学艺术,其基本精神是促进学生建立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对新知识、新技能形成和掌握起干扰作用谓之负迁移,起促进作用谓之正迁移。当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近或相似时往往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时提出错例让学生辨析,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从而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运用该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比较辨析中提高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错误教学法:(1)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时;(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3)需要比较分辨的时候;(4)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5)教师需要发现问题的时候。

  比较分析法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小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到有相当多的课文段落文字优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他们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出可让学生比较的段落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欣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增强对课文的感受,使学生懂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比较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错导法

  “错导法”是一种颇富情趣的教学方法。却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引起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争论,从而明辨是非、加深印象,并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旨在引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有主见、不随众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波澜。

  故事创作法

  故事创作法是创造性作文训练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练习方式。目前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国内正在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训练形式包括寓言、童话、想象性故事等。训练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以敏锐的感受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独创性,写出具有个性的好文章。独联体(苏联)教授拉德任斯卡雅在介绍故事创作法时指出,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它同样以实际生活为依据,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应符全生活的实际。编拟故事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故事创作法训练类型有:

  (1) 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

  (2) 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

  (3) 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全文。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是黑龙江矿院副教授胥长辰于 1982年1月首先提出的,后来经全国各地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充实完善,逐步成为有一定理论体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是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学生优化学力(能力、智力、动力)结构为主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一种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是目的。它继承了孟子的“自得”、叶圣陶的“以学生为本位”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思想,借鉴了近代国内外多种教学理论。它是针对传统教学法而言的。实施它,能使教师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能改变当前学生从小“跟着教师走”的状况,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

  变序式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契机和纽结。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变序式教学法”就是改变那种完全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串讲法,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直接切入文章的聚焦点,变序展开分析。运用变序式讲读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突破点,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寻觅突破点。2、扩散突破点,寻读段落,推敲词句,理解突破点。3、归结突破点,返顾全篇,总结延伸,深化突破。常用的变序式有题目突破式、词句突破式、篇未突破式、中间突破式、中心突破式、主线突破式等。

  导读教学法

  我国当代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指“‘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倡导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 “三主”指主体、主导、主线,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一种体现“三主”思想的教学程式,分别为:自读课、教读、作业课、复读课。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它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讲与练、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等。因此,“语文导读法”顺应了当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教是为了不教”),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归缪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而不觉得的时候,教师不是立刻指出错误,而是暂时容忍错误,并姑且以其错误的结论人微言轻思辨推理的契机,紧紧抓住错误结论必犯中词不周延,概念的内涵必有出入这个要害,然后展开求异思维,准确地廓清结论主词的适用范围,故意顺从错误的推理思路来演绎衍化,得出明显荒廖的结论来,从而使学生顿悟,或是明白“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

  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 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引读法

  “引读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运用多种引读的方式点拨并引导学生诵读的一种教学方法。引读法“以引代讲,寓讲开读”,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到字、词、句、篇上。运用“引读法”,能帮助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引读法一般有提问式、提示式、添词式、插叙式等几种方式。教学时,可以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课文,其“引读”的方式可以有所侧重。如《草原》、《桂林山水》等抒情性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示式引读法;《少年闰土》、《飞夺泸定桥》等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问式引读法;诗歌,特别是古诗,可侧重运用插叙式引读法;有的课文,对逻辑联系较明显而又没有直接用上关联词语的段落,如《给颜黎民的信》第二自然段,可侧重运用添词式引读法。因文侧重,结合运用,使“引读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表解法

  表解教学法是通过制表填空使学生准确、扼要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的一种教学方法。表解法教学课文,让学生紧扣图表读文,读的重点十分突出,读的范围高度集中,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有利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图表紧扣课文构篇、构段及表现主题的特点而设计,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对课文如何安排段落、突出主题有较为深透的理解。表解法的最大特点是提纲契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和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上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能力。

  “动乐爱”教学法

  这是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在教改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出的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教法。即运用动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达到爱科学的目的,运用“动乐爱”教法最重要的是要挖掘语言因素,突出智能训练,鼓励学生眼耳手口并用,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教法。

  活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这种教学法旨在调整学生中 “失败者”的心态,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学生对数学材料产生了兴趣、激情,生理上往往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能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活化整个神经系统,能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它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要老师指导得法。

  情境激励法

  这种方法是由上海静安一小教师吴森逸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主要从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以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热情。运用这种教学法应遵循三条原则:(1)以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物;(2)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使之成为指示学生探索研究的方面;(3)不断将设想与具体事物对照修正,经过分析、综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观事物的概念。

  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当前,教师在运用此法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直观教学法的运用也要注意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分析

  (一)以考纲为限度的学科教学误区

  应试教育本身的功利性迷雾无处不在,教师也习惯于在高考考纲框定的范围内选取教学的素材。“这种题目不会出现在高考里,你不必去做了”当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势必向学生的表明了这样的态度,即教师和学生只需要考试内容的范围里知识,而除了该范围以外的东西没有学习的必要。这种代表着考试主义的自利与无知对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钻研精神的打击程度是无法估量的。

  局限于在考纲范围内的教学,必然使教师的教学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科知识和生活生产的广泛联系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很难用考纲来来划定具体的学科问题,边缘性和模糊性的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内的知识,还需要课外知识加以结合才有解决的可能,仅仅局限于考纲的知识传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常识的置之不理,就是脱离实际的教学,这违背了学习科学的本意——科学和生活、生产的有机的联系形式和可被理解性。

  局限于在高考考纲内的教学,使教师对学科知识再学习和再发现的过程变得没有必要,由于缺少教材内容的研究,教师对物理学的理解深度不够,就无法驾驭教材,无法达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以小见大的教学境界;也无法扩充和引申知识到达新的结构层次,在原地打圈圈,贫乏而频繁的复述着干枯的定义、概念、规律,学习者再也没有新的感受导致了学习的厌倦无聊。

  总之,学科的知识的边界不能被考纲所划定,关注考纲是合理的,但是,将知识作出人为的划定,就如孙悟空用金箍棒划的圈,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探索更为广阔知识天地的行为,使教师目光狭隘,知识浅薄,弱化进行深刻联系世界的意识。而与此同时,教学变成了考试主义的一种手段,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知识本身的价值,而是一种竞争的逼迫。

  (二)以技能训练代替观念组织的教学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普遍的做法就是:粗略的、笼统的,用抽象的语言先介绍某个定律或定理,而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罗列出关于该定理的典型例题,介绍解题的步骤、方法,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来加强对定理的理解和认识。用知识的应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无疑是获得知识的一种必要手段,但用知识的应用来代替知识彼此关系的教学,就象在大河中间截流建一个水库来发电而丝毫不理会河流的源头性质的盲目行为。

  一般的教学行为的误区,一言辟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单纯的解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却忽视了观念和概念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过程,忽略了怎样从学生原始的观念结构中排除和理清混乱和不明晰的成分,从而建立清晰的观念和明确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把题海战术变成学习提高的唯一途径,这是一种对学习的错误理解。为什么要解题,每道习题真正告诉我们什么原理和概念,支配解题进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则被甩在了角落里,解题的技巧被当作是一种机械记忆的形式被有意识的塞进学生的大脑,认知过程并没有得到澄清,而认知的结果被视为仅仅是最后获得的答案的对错,这就是重解题技能的训练而轻观念和原理的组织的教学特点。

  用大量的试卷来作为训练的手段,技能训练被理解对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感的追求。复习课中,知识的体系虽然用结构图的形式被画在黑板上,但讲解变成了干枯无味的复述和回忆。上课的时间被连续的试卷讲评所占有,学生对学习的感觉大体是能够把那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一一解决,而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有意识反省升华则被忽视。所以,科学习变成演算求得标准答案,而静静地反思和就某一概念、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没有成为学习的习惯做法。

  重解题技能的训练而轻观念和原理的组织的教学误区,代表了一种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理念。知识的细节的熟悉并不能获得对知识整体看法的形成,教师同时应具有对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使之关系明晰化的意图。对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是对知识背后的原理规则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能用说教的形式进行,而因用联系实际和发现观念间关系的探究来实现。

  (三)课堂交流的教学误区

  课堂的交流,常常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布满黑板的定律、公式、演算的符号复制到了学生笔记本上的过程。交流——双向的信息的传导,引起适当的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即刻的调整的过程,却被表现为叫几个成绩差的学生来重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让一些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的点评只是一种对错误回答的标准化纠正,或对正确解答的简单肯定。

  而普遍的对学生能力的过低评价导致教师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你根本没有能力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为了避免尴尬,还不如让我来陈述吧。”课堂的交流还是被在纸面上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是普遍现象,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某种难以处理的问题的出现,教师害怕个别学生的回答和置疑使教学变得难以控制。当然,教师有时的顾虑也是正当的,如果问题问的太多,表面上的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难免会把实质性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接触和了解彼此的一种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在交流中,传递的不仅是组织化的科学知识,也是一种个人特征的传递,交流的能力,教师不能仅仅理解为把教学内容清晰讲授的能力,而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化、产生真正的影响的能力。

  交流本身的目的不仅在于一次知识和能力的检测、评价,交流还在于建立可以信赖的一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信其人,听其言。”在课堂交流中,教师主宰着信息的流向,但这种流向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应该是一种多向的流动。学生同时也在揣测教师的个性,判断其弱点和优势之处,通过多向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帮助和了解。局限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是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格和心理特质的判断的,也就无从建立师生间真正的本质上的了解和信任的关系,获得彼此有意识的关心和认可,课堂教学之中才具有人性的特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彼此的隔膜和误解是一种越来越扩展的裂缝,教师是一架教学机器,而学生则是一架学习的机器,教学变成了一种乏味的事情,不再牵涉情感的体验,而有效的交流方式是弥补裂缝的方式。

  有效的课堂交流的特点是以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为根本的,而不是仅仅视为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导过程。

  林格伦曾归纳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四种类型,比较好的交流形式为师生之间地位比较平等的互动交流,它有利于产生良好师生交流效应。

  (四)缺少有意识的进行建构的教学误区

  建构主义作为一个名词,对教育界的同仁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但对建构主义的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意识应用却只存在于少数优秀的教师的教学中。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来学习新的知识,他们不止是被动的接受和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信息,相反,他们通过理解学习的主题并与他们已经具备的关于该主题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来思考,用自己的预言意译、思索其意思和含义,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才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

  值得传授的东西很多,教师总有一种不自觉的意识,讲解了太多的主题,太多琐碎的细节的知识,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在求全的冲动支配下,完成得教学任务只有数量上的统计,而无质量上的升华,“又做错了,明明这个问题我造就在课堂里讲过了。”问题是,你呈现的问题被草草的处理了,而非真正的被发掘出内在的价值。在数量过多的主题中选择教学的主题,按照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广度和深度两者必然是一对矛盾,有效的教学只能是选择有价值的主题进行深度上的探讨,而不是对过多的主题进行泛泛而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试卷讲评课,很多教师就像一个领着一群无所适从的观光客的导游,学生则象团队旅游的游客,在走马观花的快速讲解中筋疲力尽却印象模糊,教学实际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当学习者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背景知识结合起来时,知识的建构可能更加顺利。学习新知识不是一个开始抽象理解,然后才与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始就以原有知识为背景,逐渐对新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优势是将无所不在的实际生活的应用的范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而很多教师的教学却将生动活泼的范例排除在外,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抽象知识的干巴巴的讲授,教师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缺乏联系生活的意识,就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认识,而且没有去发掘、理解学生经验中认识物理世界的原型,所以教学就变成了建造空中楼阁的无效行为。

  建构主义中两个重要的观点,即同化和顺应,有效的说明了认知过程中知识建构的顺序,当旧有的知识能够包容新知识时,知识的结构并没有作出根本性的调整,而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解释无法进行时,知识的结构将要全面的重建,学科的原理结构特征就是这样的。在教学中,知识的发现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同样重要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智力的作用,在审视已经获得的知识群中,我们应该获得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美的体验。实际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组织并非是有目的按照同化和顺应的规律进行的,所以,只能是没有内在联系的情景罗列,为解题而解题,教学所欲达到的目的是混乱的,当用一种清醒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教学,我们不得不承认,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评判,我们的教学缺少那种对内在规律的充分认识后获得的必然性把握.

  (五)关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误区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当前教改的关键问题之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是时下通行的几种说法。如果想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的意思很简单,即教师少教点知识,让学生自己多学点知识;教师教学时间少点,学生自学时间多点。具体说,“少教”,就是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不要事事全包,教也要教在关键处,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自己能理解、掌握的知识要尽量不教、少教;“多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从而学会学习。

  第一,从理论上看,不教或少教是明智选择。人本主义强调,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关键是学生要主动建构。

  第二,从实践上看,不教或少教有可能效果更好。1991年,山东高密四中扩班,因种.种原因,新扩出的两个高一班暂时没有语文老师。学生没办法只能自修近一个学期。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个班的成绩差得太多了。谁知道,期末考试成绩却让大家大跌眼镜——这两个没上语文课的班级不仅基础知识部分不比平行班差,而且阅读和作文的成绩还比平行班好。

  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呢?第一,保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第二,给予学生自学的权力与自由。第三,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为什么老师不教或少教这么难?一个是老师有责任心,讲了心里就踏实了,不讲心里不踏实,意思是,反正讲过了,讲了还不止一遍,尽心尽力了,学生不会是学生的事;一个老师有担心,不讲或少讲,校长会说,家长会说,会指责老师不负责任。其实说到底是胆量不够,所以说不讲需要很大的勇气。换句话也可以说,敢讲课不算本事,敢不讲课才算本事。

  先学后教

  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相对有针对性地教。

  如何先学后教呢?首先,先学要有指导。第一,教师先示范性地带领学生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第三,避免出现“导”之无方,“放”之无度,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和监控,导致先学处于无序、无效状态,自主变为“自流”。比如,有些老师知道要少讲,但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拟定的导学提纲也只是知识点和训练点及习题的堆积,缺乏对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引导。

  其次,有针对性地教。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弄清学生哪些懂了、哪些不懂,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简言之,教学生不会的,这才是教学的要害。凡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是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同学之间讨论能懂的,也不教。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有三层含义,第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第二,根据学的目标来确定教的目标,根据学的内容来确定教的内容,根据学的方式来确定教的方式,根据学的进度来确定教的进度。第三,教师教得怎么样由学生说了算,就是说,教学成效由学生来评价。

  以学定教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先学后教,这是从时间上说的。比如,洋思中学的五环节模式。第二种是以教导学。在钱梦龙的导读模式中,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经验在对学情有所把握的前提下设计教学内容。钱梦龙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客体,之间介入了一个起指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他的这种认识就是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非常深刻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状态,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意识,善于“同边促进”。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学习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发生积极变化。

  教学合一与教学相长

  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合一”的基本要求: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教学相长”不仅被用以阐释教师“为教而学”的个人意义,还被用来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话语中,“教学相长”中“长”的主体、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衍生了不少新意。

  就“教学相长”中“长”的主题而言,当前不仅看重教师成长,更看重学生成长。也就是说,“长”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主体,而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就“教学相长”中“长”的内容而言,当前不仅看重教师知识、学问的增长,而且看重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也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教学相长”中“长”的方式而言,当前不仅看重教师的个人进步、自我修炼,而且要看重团队学习和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意识和能力。现在,用通俗的话说,教学相长是学生在茁壮成长,也应该推动教师茁壮成才。

  教学误区的存在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些时常在教学中出现,有些可能已经得到改变,而还可能产生大量的新的教学误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发现误区,进行分析,找出内在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更自己的教学观念,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无法用一种角度来进行全方位的权威解释,也不可能用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理解教师教学行为所带来的矛盾,只有意识到这种认识的必要性,改进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才能提升教师的价值,实现教育对人的改造和提升作用。课堂教学永远处于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是,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没有对教学不断反思的内在需求,那么,教师就违背了一种真正的使命——即教学改变了学生同时,也在改变了教师,这种改变的深刻性在于,它使我们眼前的世界有一种希望,一种发展和完善的可能。

8603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