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教学 > 说课稿 >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7篇

说课稿是教师备课的必备文稿,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

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

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

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提问:

1.鉴赏=欣赏?(引导学生看书)

2.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1.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

A.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如油画、国画、素描、水彩等。)

B.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如石膏像、木雕等。)

C.工艺美术:也叫实用美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编织等)

D.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

用"眼高手低"引入美术鉴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观展等进行讲解)

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结合课文图例说出作品的年代、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三)、艺术欣赏活动中所要涉及到的几个因素

影响欣赏活动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感觉。

必须有后面的一个重要因素的.支持,这就是──知识。

第一点:为美术范围之内的知识。

第二点:为美术范围之外的知识。

还需要第三个重要的因素的参与,那就是──情感与想象。

思想与观念──这是影响艺术欣赏活动的第四个因素。

第五个因素为──评述

第一幅:《放牧》

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年代:古代

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驭龙帛图》(提问三个问题:

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气宇轩昂的男子、龙舟、鹭鸟、鱼、华盖)

b、构图上有何特点?(饱满)

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做什么?(手中持一缰绳,牵引着龙,可能是驾龙升天成仙。)

d、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

第四幅:《奔马》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简单介绍"六法"理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

气韵生动-即-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

应物象形-即-形象(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

骨法用笔-即-用笔(指用笔力度)

随类赋彩-即-色彩(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

经营位置-即-构图(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

传移摹写-即-临摹(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结合唐高祖临死前要求《兰亭序》作为陪葬说明。)

四)、课堂总结: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五)、作业:书后练习(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也不例外,表现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随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而演变。)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书法》的第一课内容,在学习当中,介绍书法的五种书体:篆,隶,行,楷,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篆书的基本知识。

2. 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4.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自己的书法作品。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高中生对书法的审美认识,采用图片演示,范本讲解以及作品欣赏等,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教学相统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老师的教学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获得知识,得到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保持兴趣,与老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始终在积极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识,让学生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学习篆书的发展历程和风格流派,了解篆书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是互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

1、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书体?每种书体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书写的几幅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堂课程的学习目标,导出课题——篆书鉴赏,并板书之。

2、结合范本和作品,体验篆书学习之旅

向学生展示篆书作品,让学生轮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

引入教学内容,结合作品向学生讲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

① 篆书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保留了许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装饰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质,很像先秦时期的文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篆书的关键是悬腕中锋,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书法根底,从篆入手,可二者皆得,从篆书入手易获得中锋和腕力,善提锋。

② 篆书的发展脉络

篆书是最早的书体,其余四种书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的篆书就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玺等旧称籀文,钟鼎文,现简称大篆。秦朝,书同文,李斯“罢其与秦文不合者,以秦篆为基础,对六国的篆书整理省改”,此为小篆。汉代,篆书参入隶书体势,后慢慢的被隶书代替,鸟虫篆,蛇龙篆属于装饰性篆书。唐朝,李阳冰创造“玉著篆”,宋元明几乎没有篆书大家,清代碑学大兴,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

③ 篆书的风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孙冶让,王国维,搜集考证成为一门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称殷墟卜辞。时代大约在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都到商纣灭亡,历时273年。15万片,5000多,1000多,论著3万余人,有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贝冢茂树,岛邦男等甲骨文专家,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万余字,重要研究资料。

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总称,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战国的所有文字,风格多样,用笔特点各不相同,都以圆笔为主,有粗细长短变化,与小篆稍有不同,许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圆变化大,疏密虚实变化生动自然,有的整个章法错落不齐却协调一致,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结构,可自由选择。

小篆

秦,“书同文”,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整理六国篆书而成。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铁线篆”。特点:纯正中锋,书写时力量和速度匀平,使转流畅,必须功夫深厚,心平气和,一以贯之。邓石如,清人篆书,线条偏粗,隶书作篆,加强隶书方圆,顿挫,藏锋,露锋粗细变化,字形有所增长,在于起笔较重,稍顿,有时带方笔,收笔重顿,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富有节奏。

秦篆比较含蓄,平静。清篆跌宕,活泼,更富有精神。从大篆而来,但结构比其更有规律,类似楷书,行书的结构特点。

清篆结构特点:1形体长方,字取纵势 2横平竖直,布白均匀 3.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吴昌硕《石鼓文》,以隶法作篆,左低右高,浓墨

《散氏盘》,行草笔意,曲折有致,随字造形,横势

《毛公鼎》,笔法稳健,字形偏长,气势博大,纵势

小篆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线条雄浑,隶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劲圆润,结构平正典雅。

⑤结束语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书写,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认识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教学感悟与总结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程中篆书的学习和鉴赏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的修养,完成教学的审美教育。学习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经典的代表——书法,不仅仅是对学生大有帮助,同时对与我们老师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

"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

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

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

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

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

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

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实战演习:(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

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讨论和思考:

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小结: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

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

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

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

(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

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4、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

认识功能: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器物、观念等、甚至认识既可以通过由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来实现

教育功能:美术作品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与影响,以培养人们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断上的积极的观念与热情,具体而言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锐意进取。

审美功能: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力和感受力

教师活动:

(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

(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

(3)提问说明以上三个概念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达到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在世界上“诗意的栖居”

5、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6、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

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认识功能: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器物、观念等、甚至认识既可以通过由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来实现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无法想像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古希腊雕塑是西方艺术的直接源头、西方艺术的黄金时代,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本课时又是教材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美术史中的价值很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古希腊的雕塑及建筑。

(2)总结古希腊雕塑和建筑发达的原因。

2、能力目标:

能独立运用美术语言来评价和欣赏雕塑作品。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勇于探索艺术美的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希腊雕刻发达的原因以及其艺术特征。人物雕刻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

难点:学生对古希腊的社会风尚和审美取向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他们理解。

四、教学方法:

在老师引导下,以特殊“运动会”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去实施教学程序,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比赛中保持高度的探究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对艺术美的欣赏欲望。

五、高考链接:

《掷铁饼者》,米隆(古希腊)

注:《掷铁饼者》曾经高考中出现,要求答出作者、国家,并用简笔的形式画出掷铁饼者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通过视频一(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片断)和视频二(刘翔110米栏夺冠)引出课题。利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片段中有大量古希腊雕塑和神话的介绍,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视频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比赛状态,为下面教学程序的实施作铺垫。

2、预习交流

本课时以特殊运动会的形式开展教学,要求a、b两组学生参预的比赛项目有“掷铁饼者”、“维纳斯”、“拉奥孔”、“雅典卫城”和“巩固练习”四个部分。老师向学生介绍比赛内容、规则等。

3、分组合作:

将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评论、总结等方式探究如何欣赏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艺术。

4、重、难点突破:

两组分别讨论完成“维纳斯”和“拉奥孔”、“雅典卫城”三个比赛项目以后,各选一代表谈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与参与下总结出希腊神话是雕塑艺术的土壤。

欣赏《维纳斯》,了解她的艺术美,特别是残缺美的含义。 通过表演掷铁饼、画简笔画和欣赏《掷铁饼者》,总结出古希腊人

崇尚运动以及追求和谐与理想美的统一。

老师适当的进行古希腊人社会风尚和社会制度的介绍,小组成员合作总结出雕刻发达的原因、艺术特征,以及人像雕刻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

5、通过达标测评加深印象:

(1)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无论人像还是神像往往以(裸体)的形式来表现,加上古希腊人崇尚的以(和谐)为美的美学观念,使古希腊人像雕刻都具有(完美)的形体,(沉着高贵)的气质,(崇高与优美)的风格。

(2)古希腊美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为什么?

(3)拼图比赛。

6、教学新目标的形成:古典艺术的另一发源地在哪儿?

将学生带入下节课内容的思考。

7、作业布置:

思考与探究题:

联系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进一步探究古希腊人像雕塑发达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

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美术;雕塑《掷铁饼者》、《维纳斯》、《拉奥孔》、建筑:《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八、教学感悟与反思

1、分组探究利于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2、能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

3、学生抢答、总结有利于加深对雕塑作品印象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

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

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 教学方法:

1、 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 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 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 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有哪些表现?

2、 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了艺术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艺术美和形式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19课《中外园林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教具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园林是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创作素材广泛,创作手法丰富、灵活。我们极有有必要将中外优秀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园林艺术的特殊地位,也是我们学生必须了解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故步自封,这样才能对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的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二)重点

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无需争辩他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低,而应包容的看待艺术的多样性,因此确定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况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难点

园林艺术表面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复杂交织在一起。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因次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二、教法:

讲授 、演示、讨论。

三、教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同学们曾经游览过或者通过电视、杂志等媒体了解过那些园林建筑,其中说出学生们最喜欢哪个来导入本课教师活动:展示一段苏州园林和西方几个典型园林的视频介绍,综合了解一下园林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活动:感受、欣赏、简单回答,产生认识和欣赏的强烈动机,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二)中国山水园林

这节在本课做重点介绍,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方面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造圆被是同书法、绘画艺术紧密相连的,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古典文学渊源深远、并且深受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

提出问题:

A、中国园林大致分为那两类?

B、它们在表现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C、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风格?有那些典型代表?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展示,通过了解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写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三)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继承了中国山水的艺术特色和中国园林有很深的渊源,但通过其发展演变又不同与中国山水而独具特色。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日本东京龙安寺方丈园,提示学生观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明确枯山水的独特风格。

师生共同总结出:枯山水的园林艺术是与宗教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善用沙石创造氛围,阐明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及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四)西方三国古典园林

意大利、法国、英国同属于西方的古典园林艺术,他们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又各有特色,在这里我们并在一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西方的古典园林,通过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这一部分内容较多,通过多媒体有重点的对各国代表性的园林进行分析概括,尽可能的达到言简意赅。

教师活动:

1、展示图片,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法国《维贡府邸花园》)、英国《布伦海姆风景园》。

2、展示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

A、分析比较三国古典园林各自的特色。

B、他们与中国古典园林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1、伴随多媒体展示,欣赏各国优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精品,感受至高无上的审美情趣。

2、参考概括课本知识,同时完成相关问题。

最后总结出:三国不同的造园风格,英法两国古典园林具有代表性的造园大师及其作品。

(五)现代景观园林

这一节作为欣赏轻松的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在园林艺术,让学生继续开阔视野,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实用、多样性和开放性。

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和比较、分析了中外古典园林艺术重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认识到园林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他的独特意义。

五、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多媒体展示

14328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