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教学 > 说课稿 >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优秀5篇

希望你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你们真正投入学习,才能收获满满的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说课稿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篇1

这一节课,是依据苏科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实数,第二节《立方根》的内容设计的。本节内容承接了《平方根》的教材编排模式,与平方根一节一起给学生建立‘开方’的运算模式,为下一节《实数》概念的建立和运算模式的建立打基础。所以,说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当是合适的。

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实数”一章中关于本节知识的要求是: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立方与乘方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因而,本节确立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三次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方法方面用类比法学习立方根及开立方运算。情态价值方面则发展求同存异思维。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立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理解并掌握正数、负数、0的立方根的特点。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2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立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2)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3)通过经历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学习难点:理解立方根的性质;比较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

说教学法分析

当前高效课堂的主流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猜测、合作交流、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说教学重点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概念解题。

说教学难点

应用时的符号问题

教具准备

鉴于需要类比教学,容量大,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班班通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复旧导新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引入学生易于接受。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初步体会类比思想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我要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要求。接下来结合导学案和教材,导读自学,自主探究。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最后,我通过三个活动将新知细化

活动一:立方根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二:立方根的性质

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安排一个口答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的特点,其后,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归纳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

3、引导探究延伸新知

活动三: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1)表示各数的立方根(定义的理解)

(2)求下列各式的值(概念、性质、公式的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

5、课堂达标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出课堂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检验新知学习效果,而且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素质,达到了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

说板书设计

立方根

1、一个数a的立方根可以表示为:

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不能省略。

2、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2)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3)0的立方根是0。

3、比较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

4、黑板右边学生板演、展示。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频数与频率》。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3章第一课时。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学和概率的重要基础,是刻画数据具体分析的重要统计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本章的重点,教学时需要用较多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频数等相关概念;同时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整理数据、计算级差、数据分组,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频数的概念,以及频数对于描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

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

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

4、会列频数分布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了频数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

2、体验求一组数据的频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3、体验极差的概念,极差的求法,会将数据分组,列频数分布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相关概念的定义,灵活探讨出制作频数分布表的相关注意点和步骤,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跟踪练习法,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学习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组数、边界值的理解。

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将新课的知识运用到具体解题过程中,达到检验落实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播放NBA火箭队与湖人队之间的比赛视频,分析各球员得分数据,提出:

问题1:本场比赛最有价值球员是谁?

问题2: 整场比赛所有球员得分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少?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知识。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对探索新知产生强烈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经历尝试,探求新知:

通过导例,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导例中20名婴儿的体重你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数据?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极差的概念。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分组、如何确定组距和组数,归纳小结出制作频数分布表的基本步骤。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定出明确的目标,以此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随时收集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给予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课内练习1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是课内的例题,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学生板演,教师说明。

4、合作学习、解决引例

以四人为一小组,运用本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极差、数据分组,并列出频数分布表,从而解决引例中两球队队员得分在哪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个范围内人数最少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概念,以及列频数分布表对于描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与同学合作的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6、课外实践、学以致用:

(1)、调查我们班级同学上周末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并将得到的数据用频数分布表表示出来(如玩游戏、看电视、看书写作业、外出游玩等)。

(2)、根据频数分布表,就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布置课外实践,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学生分析

本校该段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几何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 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由课件演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 一组对角。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进行例题讲解。

3、例题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习

第一部分设计了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优题,通过这道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

我设计的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二、通过一道拓展延伸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篇4

内容提要: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的内容。 梯形是中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证明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领会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正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梯形,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是中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证明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到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并能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证明。

能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验添加铺助线对证明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等腰梯形的性质

2。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二)难点: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设计,都将为明确体现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愿意和老师一起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方法,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关注下,学生能够适时适量的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结构上力求突出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小结等环节,这也正是数学发现的过程,并且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四、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发现做辅助线的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反思、小结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善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及平移、旋转后。初步掌握了通过图形的变化认识图形的性质。但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思维来说学生的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易模仿的特点,因此逻辑思维能力还需加强。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横条纸。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堂结构设计:

情境引发

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深化建构

迁移应用

梯形

系统概括

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前三个环节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让学生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通过探究学生将这样折叠,剪裁。学生在剪裁的过程中会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同时还会发现等腰梯形边、角对称性之间的一些数量关系。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通过对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研究四边形性质的程序较为熟悉,知道从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观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对角线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说相等,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发现刚刚的猜想是正确的。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 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最好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九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八、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

(左)梯形定义和性质;

(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

(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

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

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

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九、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克服困难的钻研精神等多方面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将这种评价延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现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与指导和帮助,从而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虚心求学、互相促进。

八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篇5

《平方差公式》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乘法公式》的第一课——平方差公式。我设计的说课共分四大环节:

一、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数学课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与应用。

鉴于此,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以解决自主学习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使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经历、合作交流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的后续学习及再创造活动的结果,体现教材从一般——特殊的意图,教材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是学生感受数学再创造的好素材,同时对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及其代数运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体会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方法(一般到特殊);通过几何验证感知数形结合思想。在应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

教学难点:明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对公式的变式运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从两项式的乘法中发现规律,又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验证及探究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旧到新,由学到“思”,由“思”到知识方法的提升,体验探索数学的方法,同时展示学生探索成果,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2)学法

让学生学会从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以问题为线索,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使知识再创造,从中让学生明确获取知识只有通过自 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透过表象看公式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应用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为平方差公式,它是多项式乘法的再创造,采用体验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探究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代数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探索中,为突破难点,采用小组合作,先体验后归纳,从中感悟数形结合及整体的数学思想,趣味应用题激发兴趣。师生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有效性辅导

有效性辅导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教师要诊断学生在听课、作业、检测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辅导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明白这些问题。辅导可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也可采用要点辅导,评语激励,把学生遇到问题中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六、有效性反思

有效性反思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创造。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少人认为,反思就是“找不足”,这不完包含了反思的内涵,反思可以说“找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效性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科研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使自己成为高水平,学者型的教师。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优化备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辅导,优化检测,优化作业,从而提高每个环节,每节课的有效性。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以来,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是课改的关键,要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有效,考得满意”为落脚点的实效性教学模式,请你不妨从“有效性备课,有效性授课,有效性作业,有效性检测,有效性辅导,有效性反思”等方面来实践。

14331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