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可以帮助听课人员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进行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3)实际运用,巩固认识;(4)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新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一下身边超市的任意五种商品的价格。
一上课,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注意将这些当数分成两类,即整数和小数。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
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
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板块: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骤是联系生活实际,认、读、写小数。
出示情境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如:3.25读作三点二五)
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教师说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数,学生写一写。
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读出简单的小数,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个别学生存在困难,相互帮助就可解决,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又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步骤是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商店的价目表。
2、让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些东西卖多少钱,由学生回答,读小数。
师举例说明: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小数点第一位表示的是几角,第2位表示的是几分。(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学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馈。
第三板块:实际运用,巩固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小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又以帮同学测量身高的方式让学生用小数来读出身高,1点几厘米。
2、用小数表示同学的身高。
由生独立做,再在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八、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说课内容:《找规律》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页的内容。
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说学情分析:所执教的三年()班共有学生()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规律,总结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自主尝试、验证。。。。
三、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开课之前向学生说明奖励机制:四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这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将被评为今天的学习之星。
㈠、课前热身(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一题:将这些算式写在学生感兴趣的卡纸上抢答,然后再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目这要是巩固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也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题: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回顾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题:猜猜星星后面藏着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找规律,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那三组算式,激励学生,你们能把它们全算对吗?(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主要让学生发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的这条计算规律也就是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5×1=5
②、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
③、就在乘得的数(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00
3、我相信你们49双慧眼一定还能发现这些算是中的规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间又怎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这就是这节课要探究的的第二条规律,
发现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发现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则扩 大10×10=100倍。
第二条规律不做重点要求学生去掌握。
4、你们还能根据今天所学的计算规律,编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吗?(同桌学习交流,重点关注看看还是否有没掌握计算规律的同学,如果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帮帮这部分同学,当堂消化)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好处,再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巩固反馈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们太聪明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数学王国去参观,敢去吗?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就可以免费进入王国的游戏宫,有信心吗?(激励学生,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来)
第一关:逛同学恩喜爱的食品店(这一关的设计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课重点——计算规律。)
第二关: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妈妈喜欢服装店(这一关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注意强调答语的写法。)
第三关:现在我们来到了养鸡场。(这一关仍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第二条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四关:进入数学王国继续玩抢答游戏和猜一猜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回 顾 与 反 馈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你对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两条规律,奖励这节课上表现好的小组。
四、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发现一: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发现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谢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五、教具准备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
有的学生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分米,算出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学生用厘米做单位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厘米,算出其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根据大家的测量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
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请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是多少?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还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0分米,宽比长少10分米,这个花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种6棵荷花,这个花池一共可以种多少棵荷花?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 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运用分数的初步知识,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2)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迁移类
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一看,价签上的数,你见过吗?
2、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说
1、这些老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啦!
2、读小数
这些小数你会读吗?
大家读的都很好,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可以结合25、25来读)
3、现在会读了吗?
再读:出示6张幻灯片。
4、同学们读的都很好,那这些小数表示的价钱到底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填表)
5、同学们能很快的把小数转化成几元几角几分,反过来把几元几角几分化成小数还会吗?
二、结合元角分理解小数的意义
1、1角=()元
2、借助课件理解意义:
因为1元=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用分数表示是
1/10元,写成小数是0.1元。
3、学生数算理。
4、有了这个经验,6角呢?
6角=()元
9角=()元
51分等于几元几角几分?
7分呢?
15分呢?
小结:大家借助了1元=10角1元=100分这样的实例得到1角=0.1元1分=0.01元,现在你能借助手中的米尺来发现这里面的小数吗?
三、结合长度单位来认识小数
1、1、3米和1、30米有什么不同?
2、介绍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3、介绍刘徽
4、练习
四、全课小结,回顾开头,宣布歌唱比赛的结果。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8)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P77《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初步认识,对于元为单位的小数,在日常生活学生有过较多接触,如学生看到过商品的标价,商品广告图片上的标价……,如4。65元,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么读学生有陌生感,整数读法对小数读法产生负迁移。因此,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元为单位的小数,学会读写元为单位的小数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
小数可以改写成“十进”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数的初步认识,也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为以后的小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学生又学过了三到五位数的加减法使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有了计算基础。
二、教材处理
1、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价格信息,在物品包装袋上贴价钱。三年级学生对小数的具体概念陌生,而直观生活经验丰富。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入。
2、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与整数读法相同,小数部分读法有别与整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由学生自己解决,而小数的读法先由学生尝试,再由教师点拨引导解决之。
3、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由学生尝试进行,通过反馈校正进一步获得知识。通过搜集物品价格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并达到培养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结合元角分知识来直观认识小数,掌握读、计算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2、学生通过收集生活实际中的信息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并运用所学小数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作为本课的情感目标。
3、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可作为能力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小数部分教学的起始点,小数概念抽象,难理解,学生虽然对以元为单位的价钱比较熟悉,但是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小数概念不清的情况,要引起重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学过整数加减法容易造成负迁移,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今后学习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含义和小数的加减法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
五、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运用直观演示价格信息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沟通元角分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归纳读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准备说明
课前,由学生收集商品价格信息,并做成价格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投影中鲜活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认识小数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价格牌,引出小数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学生看书自学并试读小数,师生共同归纳读法。
2、巩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练习,练习形式分判断、写小数形式的价格。
3、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先口答数字简单的价格加法,再进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方法是先创设情境,再由学生试算,归纳计算方法。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并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加减法。
(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联系实际进行购物游戏活动
以上练习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还用到小数?
(五)课堂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9)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说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练习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归纳小结,拓展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简单排列
3种点心2种饮料
3×2=6(种)
饮料的种数×点心的种数=搭配的种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0)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教材中只给了两名同学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出了竖式,又强调了竖式中没一步的算理。
二、说学情: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之后,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学生通过预习例题,家长提前辅导都能利用四句乘法口诀顺利地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以往模式是重算法,忽视算理,本节课我设计时重点在于重算理,明算法。给学生点子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拉近算式与生活的联系,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本节课我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领学生不断探索。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节课我主要利用点子图这一研究工具,为学生创设了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努力使数学计算课堂换发新的生命力。学生通过预习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如何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我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学生能直观感悟计算的道理。开始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教师给学生提供点子图,让学生把一本书看作一个点在图上分一分,算一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本,学生操作过程中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效果,不会算的学生他们无意识的'在14×12的点子图中进行划分,计算出各个部分的结果之后进行累加,算出结果。
3、试做竖式,探究算理
而对于会计算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划分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只要计算出一部分的结果通过乘份数方式就可以达到计算出结果的目的,预设方法同学们没想到比如3个4套的分法。或4个3套的分法,学生们都是分的两部分。有横着分两份的,有竖着分两份的。还有一部分同学有意识地在14×12的点子图中结合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划分——就是2个14与10个14。这样的学生是在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基础上能够自主探索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我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探究时间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这些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说出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先分后合”,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由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先放后收方式进行。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再进行引导反思,教师让学生试着竖式计算,找计算正确学生板演,说说是怎样算的,应用4句口诀。
4、解疑算式,深化算理
教师再重复强调竖式书写方法。这里也是本节课重点,学生在应用一四得四这句口诀时4还容易写在个位。重点讲解。然后引领学生将竖式与点子图进行结合看哪种方案与竖式计算过程相吻合。此时所有学生从无意识思考到有意识思考,教师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会很容易找到与竖式匹配的方案。再让学生将竖式计算过程与点子图相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又探索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了。最后引领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口诀算式进行完善,学生又进一步思考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才是由掌握算法转向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
(三)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四)课堂小结,思想升华。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1)
一、传统教学和高效教学
最初的时候,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备课的。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学生听讲,做简单的笔记。整节课按照引例→定义→分析定义→解题→画出图象→挖掘性质→总结性质→习题练习→课堂小结的流程进行。因为是传统教学,所以在第一次试讲中,课堂容量很大,课程进度较快,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几乎没有,导致学生对于直接给出的结论只能生搬硬套,对于老师给出的演示并不能完全吸收。因为没有后续作业的处理,所以在知识反馈上没有确切的结论。
而从第二次试讲开始,就开始启用了导学案制。在这里选择导学案制教学出于这样几点考虑:1.自新课标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直提倡使用导学案制来打造高效课堂。这是现行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作为新教师理应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不仅提高自己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品质。2.之前去沈阳20中学习时就听到有学校用导学案制的方法授课,重能力轻知识,将教师的身份定位为牧民,即其主要任务是将学生带到知识的草场,让其自主学习,以此取代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而且有过听课的基础,导学案制授课对我而言也并非绝对陌生。3.希望能够通过汇报课接触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想在汇报课的准备中给自己一个挑战,最终选择了对于我而言并不十分得心应手的导学案教学,都是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
二、导学案的设计与调整
既然选择了采用导学案制教学,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设计导学案。对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了导学案的本质其实是引领学生学习,它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导学案所面对的是所有的同学,那么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要切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
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先确定了导学案的整体规划,主要希望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究两个点,一个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另一个是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其中,第二个探究点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学生通过画图可以轻松的看出指数函数的简单性质,而第一个探究点就略显困难。难点在于,首先学生并不能够通过生活实例顺利的抽象出函数模型,其次以学生先用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不能看出指数式和指数函数式之间的联系,最后,对于用形式定义函数的模式,学生还感觉有些陌生,并不能够看出这个形式的.内在限定含义。
所以,经过每一次的试讲和修改,最终将导学案的命题修改为:
1、有哪些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实例应用到指数幂的运算?
2、如果两个变量满足关系:(其中为常数)是否能够构成函数?若构成函数,指出该函数的定义域。
3、指数函数的定义是:
以递进式的方式提问,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在学习时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三、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
在导学案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例题和习题,对于从未出过题目的我,必然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选题之初,我先是研究了书上的例题,然后又研究了几本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其他老师的课件和教案,参考了一下前辈老师的选题。我发现,课堂练习的选题不光要和已学知识点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同时也要兼顾到不同的类型和出题方向,还要考虑难易程度是否遵循了阶梯型排序。这些问题是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针对以上几点,在函数概念处,一道指数函数概念辨析,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切领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所必须具有的结构特点,第二道是给出解析式,已知是指数函数求解参数,其目的在于将指数函数式的结构特点理解透彻,从会分辨到会应用的一个提升。
而在指数函数性质一块,主要涉及的就是比较大小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有几个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底数不同指数相同、底数指数均不同。通过三类问题让学生总结三类不同的问题应该有怎样不同的解题策略,这也是例题选择上要突出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四、课件与动态演示的制作
在课件制作上我力求简洁且突出重点。本节课涉及到的课件有两个,一个是随课堂推进而时时改变的幻灯片,一个是底数对于指数函数图像影响的动态变化图。
在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不光要考虑自身对于课堂进度的推进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比如在引例中,不光要准备自己即将要讲的例子,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可能会例举什么样的例子,可以在学生给出不同的例子时,在幻灯片上打出相应的事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之时要对课程的进行过程有一个预设的判断,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形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其次,在利用超级画板制作底数大小对于指数函数图像影响的动态图例时,要清楚的标出底数是变量,让同学可以清晰的看见底数不同时,如何影响指数函数的图像。
五、教学详案的写作与改进
之所以要写教学详案,主要是想纠正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是十分合乎规范的语言,或是不严谨的语言表述。通过之前的几次试讲,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比较随意。
所以,在被提出了要注意课堂语言表述的要求后,我将课堂上要说的话结合教学设计写成了教学详案,并对详案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和订正,力求每句话都表意正确且简单易懂,符合数学思维,严谨而没有纰漏。
在写作和修改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类语言。它不是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但是老师说出来,学生却可以理解老师要说的是什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必须要尽力避免这类语言的出现。因为不规范的语言的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以不规范的语言教学,就无法要求学生做正确规范的表述,这种表述落实到题目上,就无法成为合乎数学要求的文字表述。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
六、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做了很多改动和改进,但是在实际汇报课程中依然出现了不足。
首先,在汇报课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取数学模型,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一现象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而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达到抽象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理解上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所以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哪怕是课前的引例,也要有相应的铺垫和环环相扣的分析,然后再进入正题。这不仅便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引例之所以为引例的意义,让学生自然的消化知识点,在原有知识的“生长点”上自然的寻找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推进上并不十分顺利,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指数函数的定义的理解上。学生在见到以“形”定义的函数时,并不能一针见血的发现这个“形式”给予了函数本身什么样的限制条件。对分析定义的能力有所欠缺。这就反映出了我在平时教学中,更经常的将对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分析直接抛给学生,没有良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不能仅仅的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理解,内化知识,并能够自我的去探求知识的真相。
最后,在小组活动中也存在着冷场,学生讨论不积极,展示活动不主动的现象。这主要在于我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显得十分稚嫩,力不从心,没有找到良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和提高课堂氛围的方法。在汇报课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是在今后的平时教学中所要改正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2)
肖寒的这节课我们一共听了3次试讲,到今天听第四次了。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从这次校级教研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年轻教师身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对工作、对学生的负责任。
本次数学教研的主题是例题的解决策略。本节课主要有两个例题,一个是认识周长,第二个是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一个例题教学时教师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观察思考、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周长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质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例题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优化的方法,使学生感受{长+宽}__2这种方法的简便。纵观整节课,教师能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借助给图片镶金边这一情境,让学生感知图形“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再通过理解和辨析什么是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在认识周长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如何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操作、说一说,发现直边图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知道周长。曲边图形可以借助绳子绕图形一周,再化曲为直,测测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图形的周长。最后自然过渡到老师想知道黑板上这个长方形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计算周长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周长。汇报方法后再比较优化方法。新课授完老师又围绕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很好地巩固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数学—生活”,把形象与抽象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重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中,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小组选用了“长+宽+长+宽”的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宽+长+宽+长”和“长+宽+长+宽”这两种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先把长与长相加、宽与宽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根据长方形有四条边;它们的对边相等,又出现了后两种方法。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师没有能让更多的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沟通新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认识理解周长,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的教学目标为:
⒈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学关系。
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二、说教学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为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创设了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带大家去花果山游玩这一情境引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教材看,只提供了衣服搭配一个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安排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即衣服搭配。饮食搭配。路线搭配以及照相搭配,每一个活动将孙悟空融入其中。每一个活动都让学生感受到这四个活动的层次各有不同。但每一个活动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每一个学习活动。
本节课,设计了搭配衣服、搭配路线、搭配食物这样三个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寻找规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在搭配衣服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独立操作,直观感受搭配的方法。然后通过汇报及学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按一定顺序搭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接着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搭配方法,在汇报时引导学生评价,让他们认识到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总结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今后学习相关的组合知识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4)
一 说教材
《集合》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四 说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五 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 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5)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是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九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后部分。当然,尽管是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在本章的2~4节探索医院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的重点:
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教材的难点:
建立方程模型。
二、教法: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调动兴趣,探索、解决问题,讲练结合。
三、学法:
通过阅读细化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们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上都运用到了数学一个很奇妙的知识——黄金分割。
2、释疑: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称为黄金比(0.618)。黄金比为什么等于0.618?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解:由_______________,得AC2=AB·CB,设AB=1,AC=_,则CB=1—_,代入上式,_2=1×(1—_),即:_2+_—1=0解这个方程,得_1=,_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黄金比≈0.618
(二)一元二次方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上且恰好处于小岛D的正南方向。一艘军舰沿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你能在图中找到表示小岛F的点吗?在本题中,实际要求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个路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题中,从出发到相遇,军舰、补给船的航线路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线段?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已知吗?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各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军舰和补给船各自的路程吗?
④你能借助图中的特殊图形解决本题的两个问题吗?
解:
(1)连接DF,则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AB=200海里,∠C=45°
∴CD=AC=100海里DF=CF,DF=CD
∴DF=CF=CD=×100=100海里,所以,小岛D和小岛F相距100海里。
(2)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_海里,那么DE=_海里,AB+BE=2_海里,EF=AB+BC―(AB+BE)―CF=(300―2_)海里,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_2=1002+(300—2_)2,整理得,3_2—1200_+100000=0解这个方程,得:_1=200—≈118.4,_2=20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118.4海里。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联系实际选取例题,通过这个例题详细展示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解题的一般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说课稿15篇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美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