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领导说服口才有哪些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口才对于领导干部工作的成功举足轻重。领导干部的口才好坏直接影晌到他是否对对方具有吸引力,关系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群众关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领导说服口才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领导说服口才

以根本之害震之

利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条件,是积累人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要素,对利的追求不仅是人的最本质最强烈的冲动,而且也是永无止境的,因而贪利是人的本性,贪得无厌也是人很容易陷入的误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人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资源的积累上又有一定的容量和限度,也就是说,利的增加尽管会增加人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会渐趋迟钝。同时,对大多数人来说,追求利益还会受理智的制约,一定情况下,还会舍弃某些利益,以维护和获取更为根本的利益。因此,通过利益机制来说服人,有其普遍的效用,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奏效,此时当反其道而用之,即以害来震之,以达到说服效果。相对于利来讲,人对害的感觉是一种双倍的损失,避害甚于趋利。面对利害的抉择时,理性的人往往会弃利以避害。通过避害的心理机制说服人,有时会比以利来诱导更有效。如,战国时魏国贤士范雎受人陷害后逃入秦国,他游说秦昭王时运用的就是以害震之的策略。针对当时泰国权臣当政、王位

被架空的实际,他由远及近地阐说利害,对昭王说:“……臣前居山东时,闻齐但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但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不闻有秦王……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威,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臣见王之独立于朝,非一日矣。恐千秋万岁之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雎把昭王面临的祸患说得透入骨髓,昭王听得毛骨悚然,从而决然地引范雎为心腹,任其为相。

以隐秘的信息醒之

人都是具有理性的,人们作出的决定尤其是领导者作出的重大决策都是经过反复考虑和多方求证的。作出决定的根据除了意志的强弱和情感的偏好外,关键的就是当时所占有的信息。无论是智谋多么高超的领导者,也只能在现有的信息限量中进行谋划和预测。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着决策的可行程度和决策的实施效益,信息的改变会自然地引导领导者对决策作出改变。当人们采取某种态度或作出某种决定后,在原有的信息范围内一般很难再说动他。但一旦能够提供他尚未了解而且他认为很可信、很有价值的新信息,即足以改变他作出的决定的综合考量因素,他就会很自然地在新的信息背景下重新考虑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从而易于接受对方的建议。领导者在作出决策时,一般都会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难免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要劝说一个人,提供对于他来说尚处在隐秘状态的信息,必定会吸引他的注意力,诱导他按照自己的预想作出回应。

另外,对同样的信息,认识的深度不同,也会影响人的态度和决心。此时要有效地说服人,就要有过人的洞察力,向被劝说者揭示信息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春秋时越国灭掉吴国后,就向楚国借兵,说要攻打晋国。楚国的左使倚相对楚王说:越国虽然战胜了吴国,但自身也死伤惨重、大失元气。它现在向我国借兵攻打晋国,不过是想掩盖国力疲敝的真相。我国不如趁机起兵与它瓜分吴国。楚王大为赞赏,立即起兵攻掠吴国。越王非常恼怒,要派兵击楚。大夫文种说:不行。我们的国力已严重疲敝,无力与楚国交战,不如__它以请和。于是,越国不得不割让露山山阴的土地五百里给楚国。(《韩非子》说林下)可见,运用隐秘的信息以及对信息隐秘成分的解读来说服人,是发挥作用的捷径。

以精辟认识化之

精辟认识可视为对万物生成化育机理的认识,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结概括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这种认识和形成的准则与价值标准反映了当时条件下最高的认识成果,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能够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易于令人心悦诚服。

从与领导角色行为的相关度来讲,这些精辟认识主要有治政之道和人情事理之道。对于前者,不同的思想体系又有不同的内涵。儒家强调民为本、社稷为重、君为轻,以仁德治天下,领导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推行礼义教化,宽刑减赋,惠民爱民。因此,儒家的经典思想和意旨就是说服人的一种精深之道。道家的治政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淡漠文治武功,尊崇人和物的本性,既反对严刑峻法,也反对仁义教化,而强调随势而动、顺其自然。法家思想本出于道家,一方面,尊崇法治,主张有罪必罚、不避亲贵,有功必赏、虽贱必予;另一方面,主张君主__、法术势并用。如韩非认为,“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饬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主道第五)。运用这些思想来说服人,在一定的情景下具有很强的说服效果。至于人情事理之道,它往往是一些贤智之士对存亡治乱、世故人情洞察烛照、深刻体悟的结果,令人折服。如,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被罢相,所养数以千计的门客几乎散尽。后来他官复原位,这些人又纷纷归来。孟尝君对冯欢说:“文好客无敢失礼,一日罢相,客皆弃文而去;今赖先生之力,得复其位,诸客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冯欢答曰:“夫荣辱盛衰,物之常理。君不见大都之市乎?旦者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为墟矣,为所求不在焉。夫富贵多士,贫贱寡交,事之常也,君又何怪乎?”孟尝君认为他说得很符合人情事理,就待客热情如初。(《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

以其深恶痛绝的事激之

人的情绪有两极性,既有痴迷之好,也有本能的深恶痛绝。投其所好固然是说服人的良方,但有意激起对方的痛恶感,从反向调动和调控其情绪与行为,以达到预期的说服效果,往往能出奇制胜。这种说服人的机理,通常适用于那些本身智谋高超、人情较为练达的人。因为运用常规的说服方法容易形成水涨船高甚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双方各展机锋、难解难分,陷入胶着状态。若此时故意逆其顺向的情绪表达,激发他的反感,对方就因猝不及防而可能在心理上一时乱了方寸,露出破绽,然后顺势进言,则可达成说服目的。如,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东吴寻求合作,尽管在群英会上他舌战群儒,占尽先机,但面对周瑜这个强劲的对手,若仍采用常情常理的方法则很难有说服的把握,故而诸葛亮耍了一个小小的手腕,以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曹植的《铜雀台赋》,说曹操之所以统领百万大军下江南,不过是为了江东两个荚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还煞有介事地当场吟诵了《铜雀台赋》:“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揽二乔(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此处诸葛亮很巧妙地运用激之所恶的机理,反客为主,为强化东吴君臣的联合抗曹之心、完成自己的外交使命奠定了基础。

以禅道之论明之

人是自然界漫长进化的产物,这就决定了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人始终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物,将永远面临“生之有涯,而知之无涯”的理性困境之中。再者,无论人的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个体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么高的智谋、多么巨额的财富、多么大的权势,他都会具有自己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对于这种人的与生俱来而永远不能现实解决的“类问题”,世俗的智慧和现世的幸福都难以排解人的心理上的虚空和迷茫。而佛教中虚空、顿悟和超越现世的思维方式即禅意,则给人们摆脱去之无方、挥之不去的迷情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道理。体现这种禅意主旨的不是对矛盾的现实解决,而是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以自身的空而点化现世的空,从而使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摒弃尘世的七情六欲,或者安之若素,得之不喜,去之不悲。禅意是一种另类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治病”的前提是认为无病,因而就不治或者不必治,因为现实中本来有很多矛盾是无解的,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说服人的过程中,运用禅意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乃至绝处逢生、无门而遁的效果。如,某深山寺院中一僧嫌山高地僻,遮挡了自己的视线,拘束了自己的心胸,要求出山周游,以利于修行。他的师父看着小溪中拦水的竹篱和天空中悠悠的白云对他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弟子一听顿悟。又如,有人问一禅师:君子小有过失就被人责难,而小人终身为恶,为何人们却不以为然?禅师说:君子的美德有如美玉,瑕生于内,必显于外,故见者生异。小人者,日日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社会或公众对一个人严格要求,说明这个人处在君子的位置上,当一个人不被社会和公众苛求的时候,那么他即使不是小人,恐怕离小人也不远了。禅意还讲究道就是平常心,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好事不如无,使自己尽可能地减少事和时对身心的羁绊。另外,禅意思维是超越世俗智慧的,但它又集纳了许多世俗的智慧。据传,乾隆帝游镇江金山寺时,面对满江的风帆,对陪同游览的住持说:“你能否数清江上有多少只帆船?”住持从容答道:“不过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乾隆大为叹服。另如,有人见人们在朝拜菩萨时特别虔诚,而菩萨似乎也是一副虔诚膜拜的模样,就问:“人们求菩萨,菩萨求谁?”菩萨庵庵主回答说:“也求菩萨!”那人问为何,答曰:“求人不如求己。”总之,有千奇百变之妙,而运用禅意禅力往往是无法之法,是专治口舌争锋中疑难杂症的秘方。

能言善说,好领导要有好口才

好的口才,可以使领导干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可以使领导干部感动群众,凝聚人心,可以使领导干部感召下属,同仇敌性;好的口才,犹如战鼓催征,雄兵开拔,犹如江水直下,一泻千里,或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善辩之士:晏子出使楚国,苏秦穿梭六国,诸葛亮舌战群儒,他们都因善辩而名扬千秋.传为美谈。老一代革命家周恩来、陈毅,更是现代能言善辩的口才泰斗。在西方国家,也有众多能说会道的人士,例如: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并凭着自己的一张利嘴跻身政界,成为罗马的检察官和执政官。

领导干部的语盲表达能力是一种素质.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反映出领导干部其他能力的高低和工作效能的好坏。领导工作所需要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决策、方案等,要求

领导千部用准确、精练、生动、鲜明的语言来表达,实施决策、组织动员、作思想工作以及文流等都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见,领导干部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口才。

口才是一笔永不消失的财富。领导干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修炼获得这笔财富:心理素质和状态的锻炼,外在知识背景和口才技巧的训练。前者是内在因素,一旦领导干部改变昔时的观点,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感受和实践,那么领导干部的口才能力就具备了大半。后者是具体的口才技巧的学习,广泛地阅读加上不断地模仿练习.各种技法都能够为领导干部所用,并且能够被领导干部融会贯通.了然于心。

说服下属领导有技巧

一、适度褒扬,顺水推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如果你能发掘对方的这种“评价需求”,他就会觉得你是最了解他的人,尽管他有情绪,他也会自动地消除这一切。身为领导者,应适时地给予鼓励慰勉,褒扬下属的某些能力,引导他们顺水行舟,更加卖力地工作。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借口公务繁忙拒绝接受某项工作任务之时,领导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和热情从事该项工作,可以这样说:“当然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种事情非你去解决才行,我对其他人没有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就使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使对方的“不”变成“是”。这一劝说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当然,适度褒扬,在言辞上不免会带有夸张的成分,因此话里头要有点实在性,这样,别人听来才觉得顺耳舒心,进而达到顺水推舟的劝说目的。

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俗话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据守本位,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领导者在劝说下属时,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并自觉地运用到工作中,清除无形的情绪障碍。譬如,在人事调动上,必然有条件好的部门与条件差的部门,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区别,某些具有畏难情绪的同志一旦被调往条件较差的部门或地区,就可能产生意见,不愿意“挪窝”。这时,领导自然要出面做工作,他可以这样进行劝说:“你在原岗位上干出了一番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我是你,我也不愿意走。但是,大家都不服从调动,如果你是领导,你怎么开展工作呢?当然,就我个人来说,我愿意你留下来,但是,新岗位更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是集体决议,我无法更改,更何况这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我相信你会比在原岗位上干得更出色。你不要担心在岗位上扯皮的事多,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来找我,我帮你协调处理。”由于领导者站在被劝说人的位置上瞻前顾后,同时,又把被劝者放在领导的位子上陈说苦衷,抓住了被劝说人的关注点,使他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领导这边。

三、求同存异,缩短差距

平级之间、上下级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共同意识”,作为领导,为了有效地说服同事或下属,应该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以便求同存异,缩短与被劝说对象之间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说:“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人明白指责他们的意见是错误,他们将立即发生反感,而且种下不可更易的决心。一个人的信念,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是要有谁想来打消我们那种信念时,我们一定会十分坚决地全力来保护。当然,这种保护并不是保护意见本身,却全为了自尊心的不愿屈服。”由此看来,领导者要说服别人,就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则能使激烈反对领导的人,也不再和领导者意见相反了,而且会平心静气地听从领导者的劝说,这样,领导者就有了解释自己的观点,进而攻入别人之心的机会。

四、推心置腹,动之以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主导着人们的行为。领导者的说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感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战国时有个博学善辩之士叫蔡泽,想劝说秦国丞相范雎退位,交出相印,范雎知道后对他恶感至极。而蔡泽见范雎时,却一如既往,推心置腹地讲了许多古代名臣不能审时度势及时让位隐退,结果招致杀身之祸的教训,结果,范雎消除了误解和抵触情绪,高高兴兴地交出了相印。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领导在劝说别人时,应推心置腹,动之以情,讲明利害关系,使对方感到领导的劝告并不抱有任何个人目的,没有丝毫不良企图,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被劝导者,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列窜话术网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常常抱怨,自己讲的全是肺腑之言,只差没把心掏出来,对方还是听不进去。其原因大概在于该领导没能使对方真切感受到他的善意和关心,所以也就不能打动对方的心。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今虽非古,情同此理。

五、克己忍让,以柔克刚

当下属与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左时,作为领导,切忌用权力去压倒下属。如果那样做,也只能是千斤压而不服的状况,下属的反抗会像收紧的弹簧一样随时扩张、爆发。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对对方礼让三分,以柔克刚,让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领导这样做,其高风亮节必然会激起下属的羞愧之心,下属会打心底里由衷地佩服领导的度量,在无形中便接受了规劝与说服。麦金莱任美国总统时,因一项人事调动遭到了许多政客的反对。在接受代表询问时,一位国会议员粗声恶气,给他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麦金莱却视若无睹,一声不吭,直到该议员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其和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使这位议员羞愧万分,不待麦金莱总统解释,那议员已经折服。其他的议员也都佩服总统的涵养,于是,一致同意了总统的提议。这种容忍的风范和“四两拨千斤”的说服技巧常常能赢得下属真诚的拥护与尊敬。

六、先行自责,间接服人

当你作为一个领导,欲将某一困难的工作任务交付同事或下属时,明知可能不为对方接受,甚至还会引起他的非难,但此事又太重要实在非他莫属。要说服他十分困难,你不妨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说一句:“现在我要向你说这么一句话,虽然明知你会感到不愉快!”对方听了以后,便不好意思拒绝或非难你,因为你毕竟是领导。又如,当交给下属的工作出现了纰漏之时,领导可以在说服对方纠偏补阙之前这样进行:“我应该对这件事情负主要责任,是我指挥失误,使得你在执行时出现了偏差……”也许,不待领导说完,那位下属就会主动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全力纠正它。先行自责,就等于在对方的手脚上加了枷锁,便他无法拒绝你,无法拒绝你的意见,从而接受你的难题,达到间接服人的目的。

七、适加作料,轻松诙谐

领导者说服别人,总不能一律板着脸、皱着眉,而且,这样子很容易引起被劝说人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说服工作陷入僵局。在工作中,上级说服部下时,可以适当点缀些俏皮话、笑话、歇后语,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某机关一个小青年因未调上工资,气势汹汹地闯进领导办公室,大叫大嚷,要给个说法。领导可以待他闹劲消停后这样进行说服工作:“小×,你知道这次为什么没调你的工资吗?”“不就是玩麻将吗?别人也一样玩。”此时,领导就应当抓住机会,继续深入:“我不反对青年人玩,但要玩得正当、有意义。你那天晚上一下子把一个月的工资输了个精光,你妻子哭哭啼啼来找我,要我劝劝你。按理说,这是赌博,你属于公安局的禁赌对象,但念你是初犯,没给你处分,这次之所以没升你工资,是想让你从中吸取教训。自古以来,赌博这玩意就不是好东西,弄不好,你到头来‘门神店失火——人财两空’,那时,后悔就迟了!”此刻,还可以趁热打铁补上一句:“好好工作,今年的奖励升级我可等着你啦!”这个小青年听了,定然心服口服,满怀希望地走上工作岗位。这种加“作料”的方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诙谐风趣,不失为说服技巧中的神来之笔。

八、为人置梯,保人脸面

领导要改变部下业已公开宣布的立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顾全他的面子,使对方不至于背上出尔反尔的包袱,下不了台。假定领导与下属在一开始没有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发生了分歧,作为领导,为了劝服下属,他可以这样给下属铺台阶:“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或者说:“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后,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为人置梯,可以把被说服者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使他体面地收回先前的立场。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最好采取单独面谈的方式,让下属避开公众的压力,使其反省。这样,部下定会顺着你给出的梯子,走下他固执的高楼,并且还会因为你保全了他的脸面而对你心存感激。

领导说服口才有哪些相关文章:

★ 高情商口才沟通技巧

★ 职场口才训练技巧及方法

★ 职场说话高手的技巧

★ 讲话致辞格式

★ 口才训练方法

★ 职场口才训练

★ 即兴演讲的互动技巧

★ 演讲的技巧及窍门有什么

★ 口才不好怎么训练

★ 关于演讲说话技巧与方法

2684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