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汇编11篇)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可以告诉人们许多相关的知识,让人在阅读中受到感动、教育和启迪。人的情感是在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得到净化和升华的,多读好的文章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小编为您整理了矛盾论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

斗争哲学产生于延安时代,我们不知道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艾思奇和陈伯达,还是艾思奇和陈伯达的哲学思想左右了毛泽东,总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来到延安后,与延安的哲学家一起创立了了斗争哲学,《矛盾论》就是斗争哲学产生的标志。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误解列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以证明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说: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①①转引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的这句话就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令人不解的是,毛泽东《矛盾论》里引述列宁上述话的同时见,还引用了列宁的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却有着与上述的说法有着极为相反的意见: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重点号是引者加的)”列宁《哲学笔记》第116——11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在这里明显地表达出“对立面”是“有条件”的意思,与上面的引述将对立面的斗争说成是无条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读者如果稍微仔细认真一点,就不难看出列宁的上述两段话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句话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列宁的第而句话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将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看成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会看到列宁两种矛盾的说法;如果我们看到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表达的是两个问题,我们也就不会怀疑列宁自相矛盾了。《矛盾论》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宁两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话,但却没有发现这里的矛盾。毛泽东是第一个这样引用列宁话的人,从1937《矛盾论》发表到今天,几乎斗争哲学家们都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里,模仿《矛盾论》的做法同时抄用列宁的这两段话,令人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看到或指出这两句话的矛盾。

既然列宁说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那么列宁自然的成了这种斗争哲学的发明人,因为斗争哲学家们除了引用列宁的话外,并没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证明同一性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如果列宁能重生的话,一定也会说这即给了他过多的荣誉也给了他过多的毁誉。如果哲学家们稍微仔细一点的话,不难看出列宁的这两句话中的有无条件性指得是两种情况:

列宁在第一句话中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列宁在第二句话中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

如果囫囵吞枣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两种说法,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混淆,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误解成同一个含东西。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区别何在,然后才能说谁是绝对的谁是相对的,谁是有条件的谁是无条件的。

常识就告诉我们: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别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东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绝对的和无规定性的东西,所以他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事物存在的一个方面;而对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对立性,这时的同一性已经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相对于具体差别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极(差别)的对立统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别)的对立统一,所以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那么本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统一,为什么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却忽然演变成了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呢?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将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区别开来,知道同一性仅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是对立面),就可以知道列宁所说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是指对立面的统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将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统一说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显然是由于对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概念的混淆而而形成的对列宁的误解造成的。

常识还告诉我们:对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东西,是事物的个性。任何对立面都是相对的,如大小、上下、好坏等等,对立面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无大也就无所谓小,无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对立面和相对性简直就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而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对立面却变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这里对列宁的误解与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误解一样,关键是混淆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两个范畴。下面我们就简述以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几个辩证法范畴之间的对立同一关系。为了下面简述方便,我们先要明晰三概念:斗争、绝对和条件。

斗争

最早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斗争称为“万物之父”,但辩证法在古希腊还不是成熟的理论,黑格尔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人,可黑格尔很少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的范畴使用,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宁是比较多地用斗争一词用来表示矛盾的对立面,但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能将日常用语的斗争与辩证法的斗争混为一谈,所以有时他特意把斗争一词加上引号。我想这些辩证法的大师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后人会把斗争一词提到辩证法的最高原则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斗争一词来取代对立统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语里斗争一词往往与矛盾、对立统一的内涵量相等,所以用斗争一词表示辩证法是很方便的。讲这么多是想证明斗争一词在斗争哲学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斗争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成了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则,斗争成了最终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乐趣。但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和误解斗争一词,在辩证法里(包括斗争哲学)斗争一词仅应该是用来表示矛盾的一个方面即对立面的。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说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对立面的对立。就像具体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样,具体的对立的对立也是一种抽象的对立。

绝对

在辩证法中绝对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他与抽象是一个东西。黑格尔曾明确地表示;

“绝对一词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没有别的意义。譬如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其实不过指抽象空间,抽象时间。”②② 黑格尔《小逻辑》 第248页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所以当我们说绝对对立时,实际是指抽象对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体的,都是无规定的,无条件的,列宁讲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是指这种抽象的对立或对立面的对立。

条件

毛泽东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称之为条件,而把内因称之为根据。那么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中的条件是指什么呢?如果把条件当内因看,根据就成了条件,根据本身是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统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条件是同意循环,没有意义。如果把条件作为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对立统一本身的条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条件也是对立的条件,这样的条件怎么会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同一性或斗争性的条件呢!所以单就矛盾的一个方面讲什么有无条件是没有意义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后,现在就来简述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对立面的斗争的辨证关系。

首先同一性和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两种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绝对同一,而对立面的同一则表示相对的具体的同一即对立统一。划分抽象同一和具体同一,是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及谢林的绝对抽象同一分歧的一个关键,黑格尔认为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体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与具体同一的区别在于:具体同一是含有差别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别的同一。这种抽象同一对我们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决不会独立存在。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的只是讲同一,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具体同一是这种抽象同一的具体化,这时的同一已是某一对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这种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如生与死的对立同一,这时的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凡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和对立面都是有具体内容的,如上面的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这就是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是无条件的原因。当我们只是讲同一性时,这时的同一性还没有具体的内容,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的)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此乃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哲学说家则将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对立面和对立面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这个问题与同一性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

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用不着思辩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对立面必然是两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它的条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条件即同一性是生命,无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生死。所以对立面这个范畴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对立面的对立(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明显的是指对立面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对立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对立(指对立面的斗争)已经由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立转化成了抽象的无条件的对立,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指的不是具体的对立面,而是对立面的对立面即是抽象的对立。列宁此处讲的绝对的对立就是这种抽象的对立,但斗争哲学家却将这种抽象的对立误解成了具体的对立,并将绝对与对立面联在一块,得出了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这一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但这是对辩证法的践踏,是对列宁的曲解,是辩证法没有贯彻到底的表现。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里有绝对,列宁此处就是论证这一辨证关系。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的对立同一时却变成了相对的;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但对立面的对立或抽象对立却是绝对的。由于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绝对相对的这一辨证关系,从列宁的话里得出了反列宁的结论使辩证法蜕化成了斗争哲学。其实列宁在讲了上述话以后,可能预见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话,马上就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如果人们在引用列宁这句容易被误解的话的时候,仔细看看列宁在说了上述话后的补充说明,并理解了说明的真实含义,斗争哲学可能就不会这么固执了。列宁是这样补充说明的:

“注意:(列宁加了注意两字并没引起注意。引者。)顺便说一下(怀疑论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绝对和相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①①列宁 《哲学笔记》 第3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为什么讲完了被人们误解的那句话后马上作此说明,实际就是怕被人误解(怕什么有什么这也是辩证法)。本来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但绝对的同一性却要通过具体的同一性相对地表现出来,本来是具体的对立性却可以在具体的对立统一中抽象出绝对的对立来。对列宁的误解实际是对绝对相对的辨证关系的不理解,说到底是对对立统一本身的不理解,为此我们还有必要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一详细说明,作此分析以后才能彻底戳穿斗争哲学的辩证法假象。在本文的第二、三两部分分别分析同一性和对立性。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2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3

20世纪80年代,上述矛盾都实际存在着,但考虑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在中国进行大跃进到那革命期间进行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在原有的生产力下面临着难以满足温饱问题的局面,以及国际大环境美苏冷战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实行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中国在1990年至20__年实现了经济腾飞,由原来的贫穷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在世界经济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强国。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缓解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另外两个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没有踪迹转化到了目前的比较重要的地步,但还没有进入对抗的阶段。我们现在对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期对中国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首先是中国现在的国际形势不如20世纪80年代。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美苏争霸以及之后美国维持霸权主义的战场分别集中在中东和东欧两个部分,世界上发生了几场局部的社会动荡,其中包括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场战争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样两件重大政变,美国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东和东欧,无暇顾及远东,这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三十年发展机遇。而在华约解体,北约东扩逐渐成为事实之后,中国成为了美国维持超级大国的最大潜在对手,因此美国提出了重返亚洲战略,期望限制中国的发展,因此这个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国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大致分为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这样五个方面。财富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东部富裕、西部贫穷和城市富裕、农村贫穷,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整个中国雾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领导为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破坏当地环境、大量消耗当地资源这样两个问题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现在已经得到了部分缓解,现有的问题主要在于科技水平与经济规模不相适应;制度和法律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经历了长期的人治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领导存在“山大王”思想,农民工讨薪采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尚无一个完善的应对机制,通常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亡羊补牢,例如20__年的“非典”应对和20__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农问题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中国在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会有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的过程,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农村的传统小农经济构成了矛盾,怎样保证占中国多数的农业人口不成为发展的阻力,还要保证农业人口在逐渐转变为工人的过程中同样分得改革开放的红利,是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央高层对以上两个矛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的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和限制,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之前的几十年中,这样的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美国着眼于中东的石油,放松了对远东的政治经济控制,然而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期望通过韬光养晦继续维持阻力很小的高速发展已经没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一些外交问题上做出了一些强硬表态,东海航空识别区的划定就是一个例证。

至于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党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个税起征点、施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863计划”、修订《物权法》等多项法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来,尤以“三农问题”的处理为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分别提出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国家投资为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新农合公费医疗、完善农民工讨薪机制等若干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三农问题,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同时也部分缓解了财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他的四个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众不甚满意的地方,不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中国的崛起就无从谈起。

从现在的一些舆论导向和一些社会现状来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可动摇的,但与此同时,第二个矛盾和第三个矛盾与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理论作为现今的指导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证法的。在__届三中全会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并未改变,然后对国内的若干个影响重大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并予以施行,这是建立在对国内自基层至国务院的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理论只是几张写满了字的纸,只有我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理论,它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矛盾论》只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我们应不断发展前人留下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4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5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6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尙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茖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茖侧面各侑其特点,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须的条件侑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茖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转化的时候,都侑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着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一样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們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尙述這些要点,我們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侑经验的同志們整理自我的经验,使之带尙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论文告诉我們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持续清醒的认识,這篇论文无论是昨日还是这天,都可作为我們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7

阅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后,虽然对哲学不太了解,这本书还是能带给我许多知识,带着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两点我读书的心得。第一,是有关事物发展的原因。书中谈到矛盾论时,常与形而上学论作比较。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句话,触及了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过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时,我总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没有系统的想过为什么,但这种思考方式在我脑中扎根已久,今天读到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内容,使我停下来仔细的思考。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了最根本的原因。

先有了内部的矛盾作为主导,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通俗的表达,“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我过去注重外部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是错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随着条件的不同,同一个事物也可能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若两个能力相近的中学生,一个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一个在餐馆打工,相对而不绝对地说,他们的未来会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学校的质量的原因。我们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提供好的环境,作为我们成才的外因。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成功的关键是在自身。

如果不珍惜学校的宝贵资源,放任自己把青春耗费在打游戏上,克服不了享乐和学习的矛盾,那么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朝着一片灰暗。第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在看各种国家和社会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科学、冷静的分析。当前,在网络上有许多人表达出对某些制度的不满,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来,他们是把世界太过理想化了,不容忍国家的任何缺陷。中国当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连美国这个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国又如何能做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意愿呢?中国当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

作为国民,我们应当正视当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怀疑国家和政府。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公民,我们应当积极帮助解决,对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极的批评和容忍__等现象。

我们应当相信,中国是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着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犯过错,走过弯路,可是我们总体的方向是没有变的。国家发展中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顾及到,总会有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部分。像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然后才到教育、医疗等。这就是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当中国有了稳固的经济根基后,我相信政府会更多的关注医疗等方面,使我国成为一个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因此,我们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8

记得自我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后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后才渐渐发现矛盾资料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好处。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就应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是时时能够见到,处处能够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忙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能够从其各不一样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

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光、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应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__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好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忙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群众。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状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给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9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

,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9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侯,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 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o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0

该书有三个特点: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作者从七个方面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

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接着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1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有幸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矛盾论》,读完之后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所花费的巨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使全党的思想高度统一,并且使党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并且发扬光大。

1937年8月,毛主席写这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

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8917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