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宋濂借书》读后感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篇:《宋濂借书》读后感

宋濂,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被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他能取得如此的雄伟大业全靠自己的勤奋刻苦。

宋濂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家里的收入连一家人都养不活,更别提买书了,可他自幼就爱读书,怎么办呢?于是,他看见爱不释手的书就抄下来,然后及时归还给人家。有一次,他看见一户藏书很多的人家,看见那么多书,愣住了,请求主人给他看一会儿书,主人同意了。他喜出望外,聚精会神的看书直到天黑,主人见他特别爱书,便把这本书借给了宋濂。宋濂第二天看完书早早赶来归还给主人,主人看他很守信用,就允许他常来借书。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喜爱,可还书的日子就要到了,宋濂就连夜抄书,废寝忘食。但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待他抄完书,手已经冻僵了。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被他诚实守信的精神所感染,都放心的把书借给他看。有人问:“那么多人借书给你看,你不如把书收起来,就是你的了。”宋濂摇摇头说:“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做人不讲信用,失信于人,别人又如何来尊重你?”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宋濂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求知若渴,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渐渐地,他看得书越来越多,见识也更广,终成一代大家。

是呀,没有诚信,失信于人,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你接二连三食言时,你就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勤奋、诚信、好学,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篇: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

导语: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以下是小编整理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连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唯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释

1.帝:明太祖朱元璋。

2.濂:即宋濂,字景海,明初文学家。

3.馔:饭菜。

4.见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5.臧否:好坏,善恶。

6.对:回答。

7.为:是。

8.惟:仅、只。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第三篇: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导语:宋濂传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以下是小编整理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1与客饮,帝2密3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4何物?濂具5以实对。笑曰:“诚6然,卿不朕7欺。”间问群臣臧否8,濂惟9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11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12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诘责,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第四篇:新雨山房记 (宋濂)阅读答案

新雨山房记(明)宋濂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B.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C.生民各安其业 仁杰其试为之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余当鼓缶而和焉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译文:(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译文:(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译文:

(八)9.B(应释为“恐惧、害怕”)10.B(介词,释为“在”。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C代词,借为“自己的”/语气副词。D兼词/代词。)11.C(①“未乱时”⑤指诗经时代、“成周之时”⑥“尚”用指祈祷。)12.B(文中无依据。)13.(1)我预料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2)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柱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3)虽然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难道还有空维护修缮并体会居住在其中的安适吗?

第五篇:对于宋濂的学习态度及从师尊师的看法

对于宋濂的学习态度及从师尊师的看法

宋濂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相隔是十分遥远的,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让教育事业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当今社会,早已看不到像宋濂那时的学堂,像宋濂那时的老师,自然,我们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宋濂的学习之艰与勤。

不过,宋濂的学习态度是值得赞扬的,而在我们身上已经几乎看不到可同古人媲美的学习精神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宋濂虽家贫,但仍能勤奋刻苦地努力为自己谋生路,最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的这种学习态度应该在当代发扬光大,应该被更多青少年儿童学习。当代中学生的娱乐生活比较丰富,学习上的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很多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也有像宋濂那样对学习的热忱,我想,学习的压力也一定化作为我们的学习动力,学习也会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精神触感。

而对于宋濂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做法,我认为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这种做法禁锢了中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失去了主见,这对发展青少年个性及社会改革都有一定的影响。老师并不是圣人,如果老师真的犯了错,但没有不及时改正这一误区,或者半信半疑地学习下去,不敢指出这一错误,这不就是误人子弟吗?我知道宋濂的做法源于他对老师的尊敬,对老师的礼貌。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是对是错我们应该也有分辨的能力,勇敢指出老师的错误并不等于不给老师台阶下,也是尊师重道的一种。

但在宋濂这位大文豪身上,他的优点远远多于他的缺点。祖先的漫漫求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343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