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优秀7篇)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1

10月31日至11月1日,我有幸聆听了省特级教师张志平等教师的专题精彩讲座。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张志平教师,也是第一次听他的讲座,但却使我受益匪浅,享用不尽。

张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既幽默风趣又真诚朴实,是一个极具智慧型的数学专家。此次讲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数学学科及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我们所热爱的数学教育。他那对数学严谨地表述,潜心地思考,精辟的归纳,不得不让人佩服数学和数学研究者的魅力。我突然顿悟:原来数学教学竟可以那么的神秘与美丽!她是一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值得研究探讨的学科,她是集聚艺术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有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但伴随着更多的是我感到自己很紧张,很恐慌。真是所谓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原本以为自己还行(学生成绩在全镇一直都位居前列),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我离所谓的优秀教师实在太遥远了。回顾我之前的教学,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虽然成绩很优秀,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教得那么辛苦,学生学得也那么辛苦?而不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不明白为什么成绩这么好,可是我心里却对自己的教学仍没个底?为什么我的教学水平总是老样子,没有什么突破?也不知怎么突破?为什么我讲不出、写不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原因在我自己!是我肚里的墨水太少,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太浮于表面,以至把数学教死了。扪心自问:除了给学生一个分数,还能给什么?我对教材体系有多少了解?我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有多深的挖掘、延伸?我的教学对学生思维有多少提升?我在学生心目中是怎样一个教师?是十年之后恨之入骨、还是感激不尽?打算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还是一个智慧型的教育家?

面对以上问题结合汪校长的报告,我反思着自己的不足,寻找着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学观和教材观,掌握钻研教材的一般策略,做到真正整体把握教材。也将努力做到:

一、要持之以恒地多学习。

理论知识的匮乏,让我的教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却收获甚微。一句话:我太需要学习了!而且是马上去学习,还要坚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只有学习,才能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只有学习,才能引领我有效实践。

二、对教材要系统思考、整体把握。

系统思考、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师的观念,是教师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充分体现。对教材没有系统思考与整体把握,会使我们的教学显得肤浅没有内涵,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不了解,内在思维得不到发展,那么数学教学也将失去她真正的意义与作用。所以我们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实现教材的必要超越,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数学教育引导学生要学会联系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要勤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教而不研则浅”,反思使人进步!所以教师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惟有不满,才有创新;惟有耕耘,才有收获。

张老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指明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只有系统思考,才能整体把握;只有深入分析,才能融会贯通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2

12月8日至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城北小学举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疑难问题”研讨会,并听取了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章献明校长的讲座。

在历时两天的学习中,我认真地听了讲座,并做了详细记录。章献明校长的讲座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章献明校长几个小时的讲座里,没有感觉到疲劳,反而如沐春风。章校长的幽默、乐观、豁达,令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与掌声,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特级教师的人格魅力,感触颇多。听章献明校长的讲座,我更折服于他的语言艺术,章校长很少看演讲稿,但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那诙谐的话语,让人觉得亲切轻松;章校长从美术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课”几个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

回忆章校长的讲座,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听课与评课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

章献明校长在讲座中提到西湖教育集团的教师听课要求做到“三个六”指标。对上课教师要提出六个优点、六个缺点和六条建议。他建议教师们在听课时要做到笔要勤、手要快,做好每个环节的记录和评语,尤其强调了同步评课的优越性。对于集中评课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类似“教态自然与否”、“课件是否精美”等方面的浅层次评价尽量少讲,甚至不讲。

结合章校长的听课要求,对照自己的听课笔记,发现平时听课过程中大都是以上课教师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的。虽然评课中,也能根据教学目标、难点落实等方面记录评语,但都停留在自己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经验的层面上,没有一整套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性点评。今后仍将加强理论学习,在听课、评课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探究、细化。

2、读透教材是备好课的大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先全面了解教材,再进行备课。但有时会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完成的作品思路单一等问题。所以,如何才能读透美术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因素。

在章校长的讲座中我找到了方向,他针对如何读透教材的几个问题做了进一步探究。第一,教师要读“透”教材的地位和重要性,一课教材往往包含了诸多内容,如何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就是建立在明确教材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教师要“深入”教材,要挖掘教学内容,加之地区美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对教材的处理与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强调了备课就是备学生的教学观。

3、教师要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

以往自己的美术教学是以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的。虽然教学内容能注意题材广泛,但学生的创作欲望不强、作品中也缺少孩子们天真、浪漫的气息。听过章校长的讲座后,我发现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一个整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为此,我设想改变以往停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应该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发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还要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并从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将美术创作放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中,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

4、教师运用各种途径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在章校长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图画、符号、剪贴等美术手段经常会成为学生的手段。这些记录虽然称不上艺术作品,却十分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去把握新的信息。教师设计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资料并加以利用,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把美术教育局限于专门的美术活动。当美术作为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时,它的目标就不是学习某种表现形式,而是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美术在学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教师要养成学科课堂的专业习惯

平时自己对于教学中偶发事件或对于教材的新的认识,很想记录下来,但是往往是激动之后,没有动笔,还是自己的惰性比较大以及动笔的习惯不好有关。我觉得章校长说得很好:“一堂课两万字的评课记录也不为多”。这次讲座使我逐渐认识到教科研的重要性,尤其在新课改过程中,更应该值得去学习一下新课改的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教我明学思之理,外在的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能力,就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挑战的眼光去审视、吸收、创新。

在得知章献明校长开完讲座后还要立刻奔赴杭州开会时,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敬业精神。章校长用精彩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就教师的观念、新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让我获得进步的同时,也感受到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这次听讲座学习使我获得的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也对今后的美术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3

12月6号, 陈默老师的心理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视角》讲座如期在大庆举行,那天气温突降,但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专程来听陈默老师课的各位老师的热情,整整三个小时的讲座非常精彩,陈默老师从孩子每个年龄段所面临心理任务和孕育能力,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征、老师与孩子沟通的误区以及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听完讲座我觉得有很多收获要与大家相互交流:

讲座一开始,陈默老师就为我们陈述了当今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是前所未有,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她为我们分析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任务及此阶段需要孕育的能力。

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陈老师给我们指出了应对策略。所以班主任应该当学生的保护人,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不仅从身体(出生和体能)、心理(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还要从环境(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了解学生。总之,只有心到,班主任才能做好。

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就要懂得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和成年人不一样,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角度,如学习好才能有出息等,家长说千万遍也没有用,不懂,他们是从感性的角度看待学习的,学习有没有乐趣?他们对学习有没有感觉?所以,想让孩子愿意去学习,要把握三点:

1、有趣味,要“引诱”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件事情好玩了,他才会去持续关注;

2、能分享,要为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也是心理需求;

3、有成就感,对孩子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真诚地鼓励,并且坚持不懈。

以上三点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是完全相悖的,不可能实现,就连做实验,老师都要求把每一个实验步骤背会,全部是教条的,孩子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学校的评价标准单一,永远是分数,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学生,这样的环境下,对好学生差学生都不利。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不可能扭转整个社会环境,也不能成天抱怨和无奈,陈老师特别强调——学校没有的家长补!父母一定要把这些学校没有的“营养”给孩子补上,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帮助孩子对学习建立兴趣,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多讲故事,多提问题,他可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散步的时候数数马路边上有几棵树,再看看树中间有几个空,她可能对数字就有了概念;和孩子建立共同语言,对孩子学到的新知识展开真诚的探讨,鼓励他不断地挖掘知识的内涵;坚持正面评价,及时真诚地赞美和肯定,等等。其实,成人学习也是这几个特点,我们的拓展训练就强调“体验”、“互动”、“寓教于乐”,强调“分享”,用及时并且夸张的方式给予奖励等。

父母还要记住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为孩子注入心理能量。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该如何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使在婴儿期,他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家长尽可能减少干预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环境中,家长对孩子都有很高并且几乎相同的期望,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我们这几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并且似乎愈演愈烈(上幼儿园要彻夜排队,高考几乎全民动员)。我们并不幸福,因为这根本不是我们自己的期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应该是——形成自尊人格。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长期信任!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尊重,理解,包容他们。陈老师有一段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你培养的孩子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能够欣赏自然美,会享受艺术美,独处时不焦虑,群处时也不焦虑,有跟伴侣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以一个平和的心面对孩子,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不要忽略他,也不要过度关注。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小时候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而父母和家庭环境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已经总会为人父母,能为下一代做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4

上课伊始,李老师和我们一起梳理了对新课标的认识,让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后,我静心思考之后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及课下的反思,我相信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品质。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5

周一例会我们观看了高金英老师的《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报告。我听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定很幸福。高老师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时而温情感人催人泪下,时而犀利深刻发人深省,时而诙谐幽默惹人发笑。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

一个平凡的班主任竟然能够做出如此多的不平凡的事。初建宏志班,高金英老师就担任班主任,对既没成功经验又没失败教训的她来说,惟一“有谱”的是“我有爱”。因为在此前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即是在“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实践中走过的。而讲座中最让人心情不能平静的也是宏志妈妈关于“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部分。听着高老师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这也一次次的验证了高老师的信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回想起高老师的讲座真是精彩多多:听报告更像是听高老师的单口相声。高老师的讲座之所以讲的如此收放自如,得益于她那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那一段段让人捧腹的笑话。而那不仅仅是一个小故事,一则笑话,它们都被高老师赋予了教育意义,而且还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仿佛是吃了糖衣药丸。高老师将一句句普普通通的道理讲得那么生动,那么真切,那么让人信服,让这些枯燥的大道理瞬间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并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入人心。由此,我认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用心学习,笑话不是一笑而过的话,格言也不是手抄百遍后的理解,当教师就要能抓住风的一瞬并让它变成能量,在高老师身上我知道了原来用心积累,用心赋予一个笑话于新的内涵也是一种学习,有底蕴的老师才有魅力!

高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感触太多,我无法一一述说。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对挑战?如何能够真正的胜任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来,去读一些书,一些有用的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博览群书,取之所长,为我所用。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教师的教育工作会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聆听高金英老师的报告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让我们渴望并努力去做一名“充满阳光味道”的老师!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6

今天,听了_x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讲座,心里感受颇深,体会多多;作为一名教师,自从踏上讲台那一刻起,心中没有不想把学生教好的。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绩,可以说是每个教师心中的向往。这个讲座很好,意义非常深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借鉴。

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小学教育。听了讲座后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要清楚自己有什么,掌握什么,能给学生教什么,自己在哪些地方还存有差距,认识并掌握学生的差异,不同群体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去管理。正确认识小学基础性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是基础,我们就是打基础的人,像x老师说的那样,我们都是在为生命奠基的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端正态度。

作为教师没有钻进去的力量,就不会有飞出来的激情。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教好,首先自己应该学好、学扎实。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否则,就会感觉教不了学生。只有平时不断学习,最大限度的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够有钻进去的力量和飞出来的激情,教学工作才能做得有声有色。正如x老师说的那样,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真正理解三个超越的内涵和实质,不能是形式上的照抄照搬。x老师虽然从教语文,可我觉得三个超越适合各科的教学。课本是给我们工作的平台,仅仅是纲,以课本作为引子实现教材超越,才是真正意义的完善教材。那样才能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课堂是教学的场所,超越课堂就是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那样更直观、生动、形象,收效也更明显,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很赞赏x老师为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文化等,自己穿了维族女装,把知识内容直观有效地展示给学生,这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超越教师就是超越自我,听了讲座后我深受启发,作为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而更要设身处地的去学,像同行学、像社会学、像学生学。多做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们的执教水平,才能无愧于学校、社会和广大学生。

老师讲座心得和感悟总结篇7

学校和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人看待.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很荒谬?难道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没有把学生当人看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既是未成年人,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时,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反反复复地训导他们,时时处处管控他们,唯恐他们不思进取,犯了错误.此时,我们往往忘记了他们也是有尊严、有隐私、有独立意识的人.

有时,我们又把他们看作是应该和咱们成年人一样有理性、有责任、稳重成熟的大人,一旦他们神态举止表现出孩子气息,就会怒不可遏,严加管束.殊不知,此时我们又忘记了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一定要经历幼稚、肤浅、冲动、宣泄这样一个感性化、情绪化的阶段.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学校和教师把学生当人看,是指把学生看作成长过程中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这儿的关键词有两个,即“成长过程中”和“独立人格”,它们必须紧紧结合在一起,不能拆开了看待学生.

学会让学生参与相关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看看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学校和老师没怎么把学生当人,其实并不冤枉.请问,现在有多少学校针对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哪一条是经过学生讨论同意的?比如穿校服这件事,都是强制学生统一穿着,谁在乎学生的意见?学校会以为他们太小不懂事,或者认为征求他们的意见就会遭到否决,因此根本就不让学生参与这件事,这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人看.

前一段时间,我们十一学校师生微信圈里热议起了要不要穿校服这件事.有老师写了《学生为什么必须穿校服》一文广为传播,马上就有学生写了《服?不服!》的文章予以反驳,甚至还有学生写了《学生为什么必须佩戴校长像章》的文章进行讽刺.当然更多的学生却是热爱校服、主张穿校服的,他们是从学校的身份证明、品牌效应、文化认同等角度看待校服的.

经过这样一场讨论,穿校服的同学增添了一份自豪,不穿的人就有了一丝羞愧.其实,十一学校多年前就实现了学生校服款式、颜色、型号的多样化,那也是学生不断争取、参与讨论和设计的成果.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个过程没有多大必要,学生参与进来弄出了反对意见,这有什么好呢?好处实在太大了!一是调动了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管理的意识,这是作为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选择、思考、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听从他人的安排;三是明确了一项规则包含的意义和精神,从而在执行时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被迫.

学校和教师把学生当人看待,就应该这样平等对话,特别是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尊重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同学.在十一,我觉得这种风气正在慢慢形成.

分清学生在“私域”里的放松

和在“公域”范围的违纪

在中小学,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却被大多数人视作平常,那就是学校的规则完全不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不管学生违背的是私域规则还是公域规则,处罚起来一样扣分、训导甚至处分.

比如自习迟到和不做清洁值日、上课玩手机和在网上匿名骂人、男女生走得太近和编造同学的谣言……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自习迟到影响的是自己的学业,跟别人没有多大关系,属于对他人不构成损害的违纪.但如果是集体活动迟到,那就要可能使同伴久久等候,影响的就是他人了,当然就属于公域范围的违纪了.

对这些私域和公域区别如此明显的行为,学校和教师处罚起来往往是重“私”而忽视“公”,这恰恰就是不把学生当人看的典型表现.校园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些悲剧,往往是因为“私域”的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比如曾经有老师没收学生手机,调查男女生关系,就导致学生殴打甚至刺死教师的悲剧发生.

“私域”的东西可以由学生比较亲近的老师私下了解、沟通与教育,切不可大张旗鼓实施公开处罚.我甚至觉得学生的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没有必要纳入惩戒的范围.但“公域”方面的规则就不一样了,不遵守这些规则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妨碍、甚至伤害,那当然应该根据规则和程序进行调查和惩戒.“私域”和“公域”不分,甚至重“私域”而忽略“公域”,这样既干涉了学生个人的生活,剥夺了学生个人选择权,又让学生觉得公共领域的规则无关紧要.这可能也是许多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轻视公共规则的一个原因吧?

尊重学生本真的特性,

不要试图短时间内扭转与改变学生

看过有关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和媒体报道,其中总有一条成绩,就是转变了多少差生,改变了多少差班.且不说“差”这个称呼本身就有问题,仅看所谓的“转变”“改变”这样的词语,就觉得相当滑稽.如果一次谈话、一个举动就能立即改变一个学生,这要么是教师撒谎,要么是学生学会演戏了.

我的一个学生,前不久中秋放假完了后回到学校,交来一篇随笔《中秋之夜》.写的是中秋放假后,爸爸妈妈到上海去了,留下我一人在家里.八月十五晚上,我到阳台上望着圆圆的明月,情不自禁思念远在外地的亲人.想到平常父母如何如何关爱我,如何如何教育我,就越发觉得做父母的太不容易了,我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我应该承担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分担父母的辛劳和家庭的事务.

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很好,准备向班上同学推荐,就把作者叫到我面前.我说求证一下,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呀?他就瞪着眼睛望着我,说:“你怀疑啊?”我说我想求证一下,待会儿跟同学们推荐,免得同学们笑话啊.他说那你就算了,这真是假的.他说,就一个是真的,我爸爸妈妈确实那天到上海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真高兴啊,我玩了一通宵的游戏啊!

我听了十分吃惊,问他这个文章是怎么出来的?他说别人不都是这么写的吗?特别是中秋之夜,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思念他们,那肯定就是这样写的.作为随笔,我当然可以把它视作小说,“我”是凭想象虚构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见多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扭扭捏捏的学生干部.

学生为什么虚伪起来?为什么会做起两面人?

这与教师急于“转变”“改变”学生的意识紧密相关.其实,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学术魅力、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而不是什么“严师出高徒”之类.学生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生活的触动、自身的反思、修养的提升而促成的.而这个过程总是十分漫长的,需要教师静静等候.

维护学生在校的合法权益,

让他们在校园里有尊严权益

在目前的学校,学生的权益被剥夺、被侵害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谁来维护?靠学生是不行的,他们毕竟很小,维护自己权益的声音很弱,还缺乏这种意识,因此要靠我们老师来保护.

学生应该有那些权益呢?明摆着的就应该有课程选择权、体育运动权、合理的休息权,自主结交伙伴权,免于恐惧权……

学校里有一门课,临时冲掉后就永远不会补上的是什么?对,是体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吹嘘自己的教学成绩,却没有学校说自己学生的近视率怎样,肥胖率多少.

学生在校离不开伙伴,可是很多时候老师会干涉学生自主选择伙伴.

我曾经帮助一个不愿上英语课的学生离开课堂,到一边自主学习英语,她反而学得更好.学生如果有合理的自主学习需求,为什么不能满足他呢?

我曾经促成一位老师向学生道歉,因为老师要把这名违纪的学生赶出自己的课堂.学生尽管违纪了,但在教室里的学习权是不容剥夺的.

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了人,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1756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