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大多数人的初中,都是在隔壁村的金刚街上的。金刚街在行政单位上,成为“金刚村”。由于周围人口密集,和我们朱岗村、另外的方村、大王村、小王村、麦寨村、王楼村、何庄村,都是紧紧依偎在金刚村的四周。由于人数未达到10万,只能归属于焦庄乡,而不能称镇。
由于乡政府所在地,并不如金刚街繁华、热闹。所以大体上的行政机构,都在金刚街。我们之所以叫它“金刚街”,而不是“金刚村”;是因为每隔一天,这里就会赶一个集市。北方的集市,是每个村互相交流、沟通、做买卖的集散地。那场面,如同南方每年的庙会一样。
金刚街名字的“金刚”源于街上的一座寺院。民国以前,这里的寺院,养着许多和尚,香火也非常旺盛。至今它的后院,还有观音菩萨的坐像,在那棵上百年的白果树上。每周的鞭炮声和香火、冥钱,从来不断。
民国后,寺院被改为学校。寺里的僧人,被强迫还俗,耕田分地,娶妻生子。由于僧人众多的缘故,经过几代的开枝散叶,就有了今天的金刚街。
如今的金刚初中,就是原来的金刚寺。至今,寺内的前院中央,还有一个小水池,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大大石头乌龟,整体特别逼真、光滑的乌龟。水池里的水,经常会有人往里续,偶尔也会露底。大部分时间,这个水池都是有水的,水刚好漫过乌龟身子的一半。
最初的金刚初中,是没有前后院的。记得是我上初一的那年,新来的校长在校园南北的中间,建了一排办公室,和二大门。一来保证学校的安全,二来充做办公场所。原来的办公场所,改为了学生教室。
后来,在初三那年发生的一次集体事件,正是因为二大门的存在,而避免了一场冲突。那时的第一大门口,是古色古香的古寺院风格。坐北朝南,灰砖绿瓦。大门的上面还有一层房间,一直以来校里的保安,都是住在那里面的。就是不知道是否漏雨。
第一大门口的马路,就是金刚街的正街-东西中央大街道了。所有最繁华、最热闹的店铺,都在这条马路的两边。往东2公里处就是我们村了,这条马路的最东边,一直通到狗头庙村,大约有5公里。往西1公里,到丁字路口,与004乡道交接。004乡道往北一直到县城,记得那年我和豪子去他姑姑家,走的就是这个乡道,一路往北。004乡道往南就是焦庄街了,焦庄乡政府所在地。
在北方,每个乡政府所在地,我们都习惯的称为**街。这一点,一直不同于南方的**镇,。多年后的今天,我依旧想不通其中的不同原因。大概和习俗有关吧。
金刚初中的第一南大门,是要比门口的马路高出半米的。每次骑自行车到这里,都要下来推。要不就加把劲,猛的骑上去,进入校园。
有一次意外,这次意外,我一直认为是件特别灵异的事件。
那是初三年级时的一个早自习。冬天的早上特别冷,骑自行车的腿,机械性的镫动。我骑车带着建军,上去一个小坡,就开始往前冲。凭着这股冲劲,我们一口气骑进了大门口。下车后,推到二门口的路灯下,查看车子。
因为就是在快到学校1公里处,车子咯噔了一下。那时候,没多想,感觉还能骑,就一直骑到了学校。想在二门口的路灯下,经检查,确实出现了问题,自行车上的链子没有了。
当时,也并没有觉得奇怪。我俩问班主任借来电灯,说明理由后,开始寻找链子。按我俩的想法,链子肯定掉在第一大门和二大门之间了。要不,怎么会骑进学校里来。
但是,来来回回找遍了,没有。这时,我俩开始耍滑,不想上早自习的我俩,开始一路沿来时的路线寻找。这根本就是抱着逃课的思想,去寻找所谓的车链子。意想不到的的是,就在我俩走到1公里上坡的那地方,发现断了的链条,黑黝黝的摆在一堆石子上。
我俩揉了揉眼睛,伴随着清晨的阳光,确定这就是我车上的。拿回去之后,让校门口的师傅修修,刚好可以装到我的自行车上。我俩把这件事,向班里的同学细说。大家都不相信,我俩竟然骑着一辆没有链条的自行车,骑了1公里,还冲入了第一大门口。这真的是奇迹,怪异。
那段时间,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唯一可以说得通的是:那条链条不是我的。但那也太巧合了。如果是我的链条,在一公里外就掉了。为啥还能一直骑,竟还能骑上一公里后,再上个坡,后面还带着个人。
上一篇:【原创】池横散文(161----200)平坦金色的字块
下一篇:印象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