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最经典的三十六计故事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你知道三十六计故事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十六计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十六计故事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雨果的励志故事

人生感悟的幽默故事

播音朗诵小故事

名人持之以恒的故事

曼德拉的励志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成功登上皇位,即宋太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众多功臣,也都是位高名显。赵匡胤担心他们的势力一旦强大起来,会严重危及到他的皇位。

但他又不忍心、也没有理由突然置他们于死地,于是,赵匡胤突发“上屋抽梯”的办法,设家宴请众功臣到位。正当大家酒醉饭足之时,赵匡胤忽然站起来,阴沉着脸对大家说:“自从我当上皇帝后,我日夜难以安宁。还是你们好,自由自在的。”众将说:“如今太平天下,谁还敢威胁您的皇位呢。”赵匡胤说:“你们肯定是忠诚于我的,但不能保证,你们的部下要拥立你等为王,是由不得你们了。”

众人一听,他话里有话,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忙问:“那我们如何是好呢?”,赵匡胤接着说:“你们若能平静地安享荣华富贵,不问国事、免除国事的纷争,是最好不过了。各位要能卸甲归田,我会赐许多的财宝给你们,让大家颐享天年。

否则的话,大家的个人安危,我就不能保障了”。众将领听罢这一席软中带硬的话语,觉得这无疑是一顿“鸿门宴”,尽管十分不甘心,但为了保命,只能纷纷告老还乡去了。自此,赵匡胤不费一枪一弹,不冤杀一人,他的皇位如愿稳定下来。

三十六计故事2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得两句优于常建得前两句,边说常建是“抛砖引玉”。

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进士,两者相距115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然而由这个有悖历史事实的讹传,引出一个有关“抛砖引玉”一词来源的说法,却已是一个历史事实。

另一种说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子。”者句话也源自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

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疑虑凝心,静坐参禅,唯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说道: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

三十六计故事3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

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三十六计故事4

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是指中国古代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苦于无好计可施。司徒王允,深夜独自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他忽然听见牡丹亭处有人长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家中十六岁的美丽歌女貂蝉。问她为何长叹,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最近见大人总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猛然醒悟说:“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

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以保住汉朝江山。”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发誓说:“如果我不按大人说的去做,不报大义,我当被乱刀砍死!”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最后除掉了董卓。

三十六计故事5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傅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就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

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喷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忘却了。


最经典的三十六计故事相关文章

★ 三十六计故事精选全集

★ 三十六计故事精选汇总

★ 三十六计之反客为主的故事

★ 三十六计故事最新合集

★ 三十六计故事最新锦集

★ 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的故事

★ 三十六计故事范文5篇

10796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