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在民间流传,被人们所听闻的虚拟事件。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听讲民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你们会喜欢!
听讲民间故事1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仙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仙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仙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圆之夜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
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听讲民间故事2
关于年的传说古时候应该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在古老的时候,并没有过年的习俗。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经常出来掠夺人类的粮食。刚开始人类和它做斗争,但都打不过它。于是人类派了几个能说会道的高人去跟怪兽讲道理谈判。希望它能从此不作恶,然后人类供给它食物。这个叫作年的怪兽答应了。这样人类开始屈服于它而怪兽也遵守合约,只在每一年的腊月三十这天出来吃它应得的供奉。
这样年的怪兽与人类一直和平相处,从没作恶,人类对它的改好表示赞同并且开始欢迎它了。人们贴对联挂灯笼欢迎这位勇敢改邪归正的年兽,但不响鞭炮。
有一年人类招了旱灾,人类只供奉了极少量的食物,年的怪兽没吃饱,饿着肚子它一下子抢走了人类仅剩下,来年春播的种子粮食。俗话说宁吃老娘不吃种子,可见种子的珍贵。但是年的怪兽把它吃了,人类在伤心气愤中就用火药之类制成鞭炮来驱赶年的怪兽,鞭炮响声震天。
年躲在角落感到自己的不对,惭愧中它找到人类,希望把自己当作一个大袋子肚中粮食作为种子,让人类立刻把它种埋在土壤里。
第二年春天这里出现了许多粮食庄稼,人类又拥有了种子,生存又可以延续了。
于是人类更加喜欢年了,并且盛情邀请年来参加人类的春节,共同欢庆佳节。所以爆竹声声辞旧岁,迎来新春新的劳作,这就是人类,这就是人类的年。
听讲民间故事3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听讲民间故事4
纪晓岚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称得上是天资聪颖。
这天,塾师向所教的几个学生出联,要他们应对。塾师是山东兖州人,祖籍在曲阜,为了炫耀家乡的人杰地灵,借以标榜自己的出身和学识,塾师出的上联是:齐鲁出圣人。语句虽通俗易懂,可真要对出恰当的下联,莫说是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有功名的秀才,怕是也要费一番脑筋的。
见到学生们大眼瞪小眼,张口结舌,无以为对,塾师不觉有些自鸣得意。这时,纪晓岚开口对出了下联:燕赵多烈士。
塾师听过纪晓岚的对句,不由一惊,这孩子答对得如此高超,这可是万万没有料到的啊。塾师思索了片刻,又出句了:孔子孟子曾子。语音刚落,更让塾师大为惊异的是,那小小年岁的纪晓岚似乎接口就来了下句:夸父相父昀父。夸父,是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民间有夸父追日的优美传说;相父,是指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纪晓岚把自己的父亲同神话中的英雄和历的贤相相提并论,其胸怀抱负更不待言了!塾师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谁云孺子不可教?”
“我请先生动戒尺。”
听到纪晓岚这句对答,塾师被他这种要求师长对自己严加管教的态度感染了,他对眼前的学生们夸赞说:“纪子虽幼,志却超群!老夫预言,其前程无可限量,日后必成大器也。”在这里,塾师将小小的纪晓岚称为“纪子”,足见其对纪晓岚的肃然敬重之情。
听讲民间故事5
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聪明好学。
林则徐八岁那年,正月十五那天,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但林则徐没有去。原来这些天他有些贪玩,父亲怕耽误了他的学业,故意不让他出去的。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林则徐心急如焚,他跑去对父亲说:“爹,邻居叔叔说今晚的灯会非常好看,你带我去好吗?”林则徐的父亲说:“你爱看灯,想出去开开眼界,这是好事,但是你这些天太贪玩,功课都耽误了。”“没有。我学得很好呢。”林则徐急忙说道。“那好,我就考考你,如果你能对上我出的对子,我就带你去。”林则徐看灯心切,一口答应:“爹,您说吧。”
父亲抬头想了想,正好看到林则徐的奶奶和母亲正在梳头准备去观灯,便出了一句上联:“婆媳中青双有髻。”林则徐听罢父亲的上联,仔细观察四周,看见爷爷正抱着幼小的弟弟,便灵机一动,连忙对上:“公孙老幼两无牙。”
父亲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在院子旁边的鸟笼上,又给林则徐出了一联:“鸟笼撒谷谷饲鸟。”林则徐走到院子里,看了看花,问父亲:“爹,今天是你浇的花吗?”“是的,你不对句问这个做什么?”父亲问道。“爹,有了。您看这句好不好?”说着,林则徐对出下句:“花钵装泥泥种花。”父亲一听林则徐对句机灵工整,再没话说,便带着他去看花灯了。
听讲民间故事6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小山村,那里住着一户人家。家的老主人有一大笔财富、一担子的农地和一座大房子。他是个非常勤劳和智慧的老人,有一天,他做梦的时候看见了自己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他要为这个巨大的财富找一个当家人。
老主人有3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已经娶妻生子。大儿子很勤劳,给他的田地每年都会有好收成。二儿子很善良,给他的佃户都非常爱戴他。3儿子最聪明,给他的钱从来都没有丢过。老人也不知道该把家产给谁,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考考他们的媳妇。俗话说一个当家人必要有个贤内助。
老主人找来了3大捆的甘蔗,每捆甘蔗的数量一样多,又找来3个用炭火取暖的小竹篮。到了晚上,老主人把3个儿媳妇叫到身边,他说:“嗨,我现在老了!不能再操持这个家了,我现在想在你们3个人里面选一名当家的。现在,我给你们一人一只有火种的小竹篮和一捆甘蔗,等到明天,谁能留住火种,我就给谁当家作主。”
大媳妇听了,很高兴,她觉得这太容易了。她又是老大,家里没人不听她的。第二个媳妇听了,也很高兴,她想老当家一定是不满意老大,所以才想这个办法来考大家的。只要她把火种留住,当家的就是自己了。第三个媳妇想,这太难了,用甘蔗怎么能留住火种呢。
老人说:“我就等明天在来看你们的火种吧!”
3个媳妇都不想被别人发现自己是怎么把火种留下的,于是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老大把甘蔗用斧头砍成一段一段的,她把甘蔗放在火种上。不消一会儿,火种就灭了。第二个把甘蔗削成一片一片的,她小心翼翼的把削好的甘蔗放在火种上,可是火种也灭了。
第三个媳妇不慌不忙的坐在凳子上吃起了甘蔗来。她的丈夫问她:“你怎么吃起甘蔗来了。”媳妇没有说话,她把咬得很干的甘蔗渣放到了火种上,火种就比刚才更旺了。丈夫一看明白了。两夫妻就坐在火种边上吃起了甘蔗,火种也被烧得越来越旺。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的火种都熄灭了,只有老三的还有火种。老主人说:“你是怎么把火种留下来的。”
老三说:“我们昨晚坐在火种边上一边吃甘蔗一边聊天,把吃剩的甘蔗渣丢到火种里,这样火种就留下来了。”
老主人最后把这个当家的位子留给了老三!
中学生听讲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 民间故事7篇
★ 适合儿童听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 关于民间故事5篇
★ 民间故事大全精选5篇
★ 关于民间故事精选5篇
★ 经典短篇民间故事大全
★ 民间故事最新5篇
★ 民间故事精选5篇
★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合集5篇
★ 关于民间小故事5篇
上一篇:中学生故事会民间讲故事
下一篇:2021年阿拉伯经典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