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春天终将来临》读后感锦集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本由大卫·霍克尼 / 马丁·盖福德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终将来临》读后感(一):与大卫·霍克尼一起在诺曼底等待春天的来临

  “我始终坚信绘画不会消失,因为它无可替代。”——大卫·霍克尼大卫·霍克尼在国际画坛拥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而他的绘画作品也确如他所说的那样无可替代,如今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的他回归本真,用最具感染力的创作手法与新媒介技术相融合展现艺术的源泉——生活中最真实的爱。

  在2018年大卫·霍克尼寄给马丁·盖福德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决定2019年要在诺曼底画下春至之景。那儿的花更多:苹果花、梨花和樱桃花,加上黑刺李和山楂树,因此我真的充满期待。”

  可能连霍克尼自己都没有想到新冠疫情带来的强制性隔离不但没有让他感受到自由被剥夺,反而让他更加沉醉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这片“大花园”中。如今已逾80岁高龄的他熟练的运用iPad勾勒春至之景,让一片春意盎然的花园春景映入我们的眼脸,感受其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魅力。

  近期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磅推出大卫·霍克尼与马丁·盖福德共同编撰而成的《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中收录了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霍克尼在疫情强制性隔离期创作的大量最新的iPad绘画创作以及内心深处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霍克尼在数码媒介上画下的那些花花草草、林荫绿地、田野风光,或许更多的是他笔下那些大胆、自我、热烈且夸张的景致与颜色。

  “死亡的原因即新生。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对,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我真的相信这一点,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霍克尼将自己理想中美的形象画进了iPad绘画创作之中,从而让他的艺术作品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他可以从卢卡斯·克拉纳赫的《勃兰登堡红衣主教阿尔布雷希特跪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前》画中得到极大的愉悦,是因为他通过这幅画来观察世界和其中的一切,包括痛苦、战争和死亡。而这种沉思的过程,视觉上的感知,能让他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愉悦。

  所以他iPad绘画创作中的那些不受空间限制的绿地、田园、树木、小路、花草总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不断变化中的风光、四处涌动着的气息以及充满了自然色彩的画面,将时间定格在一个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静止的自然风景二维画面中。

  虽已年过80,霍克尼仍对生活怀着一颗热爱的心,用心地为我们呈现出他眼中多彩的世界,正如他与盖福德的对谈中所说的那样:一切都应该是有趣的。

  《春天终将来临》读后感(二):疫情并没有影响春天到来的进程

  我知道我已经82岁了,但当我在工作室开始工作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才30岁。

  对于很多人来说,没完没了地待在工作室里工作,听起来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但在大卫·霍克尼看来,这就是完美的日常生活。他乐在其中,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更可贵的是,年逾80岁的他仍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他一直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思考并从中寻找自我。

  绘画是一种囊括了思想、感受和态度,也能铭刻光阴的艺术形式。作为当今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大卫·霍克尼信奉美好的生活方式,充分地享受生活。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习惯。在霍克尼看来,他自己只是一个爱画画的人,在60多年的画家生涯中,霍克尼总是忙于自己所热爱的事。能用画笔诠释出自己的思想价值,并且为众人所认可,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艺术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一个普通的观赏者来说,从一幅画作当中读出创作者思想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脑海里构思的内容是很难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欣赏艺术品的角度上更是如此。因此了解一个人生活方式和态度进而了解他的作品,也通常是我们在艺术欣赏上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马丁·盖福德是一位主要关注艺术和艺术家的作家,同时也是霍克尼多年的老友及合作伙伴。在他所著的这本《春天终将来临》当中,收录了自己与大卫·霍克尼对谈。本书通过讲述霍克尼在几十年间的思考和创作,引导我们面对一幅画作的时候如何寻找视角、如何更接近主题,又如何进入画面中的空间,帮我们从作品当中的信息理解霍克尼画作的潜在主题。

  霍克尼在态度、创作节奏和实际需求,以及对线条和色彩的了解运用方面的把控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在书中也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观察和欣赏一幅画作的思路、灵感到达的过程以及他对其他艺术家、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感的解析和探究。霍克尼根据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感知和体悟,向我们描绘出生命的历程,从而使我们领略到他的独特之处。

  景象、声音、印象或感觉这些因素往往难以捉摸,因此也是不太会在传统传记中显现出来的,但它们却是艺术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用盖福德的话说,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它更像是一本有关工作和交谈的日记,记录着一些新奇的图景,以及它们在自己脑海中引发的思考。另一个关键是,这些交谈是一种来自友人之间轻松的对谈,是霍克尼真实工作场景的呈现,也是盖福德整理、凝练出他认识和感受到并且想向世人所展现出的霍克尼的独特一面。

  春天孕育着希望,春天代表着无限生机。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的今天,霍克尼的艺术世界并不曾被封锁隔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庆幸自己身处一个充满着艺术气息的世界,我们有丰富的媒介能随时欣赏到各类内容各异的艺术作品,但最值得庆幸的或许是我们拥有着自己会欣赏艺术的一种眼光。而这样一本于疫情期间完成的特殊之作所能带给我们的,大概就是能缩短我们在寻找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个过程中所要走过的路。

  书中的对谈或许并非旨在让我们深度剖析霍克尼的人格魅力,但它确确实实能给我们以很大的指引,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想象力。从某种程度上是大卫·霍克尼关于画作构想的展现,也是他对美妙世界的持续探究。

  《春天终将来临》读后感(三):压力是给未来的,而艺术是当下。

  “不要把成功当作目的——你越是把它当作目标,你就越容易失去它。因为成功和幸福一样,是不能被求得的,而只能被继起。”

  拿到《春天终将来临》的那一刻,我被惊艳到了。

  这是一本蓝色的、厚却不重的精装书:蓝是轻盈快活的霍克尼蓝;明明是近300页的书,拿在手中却有一种绝不廉价的轻盈感。封面上那个色彩饱和度高得过分的小老头——也就是大卫·霍克尼本人,正笑盈盈地看着我。

  《春天终将来临》

  书页纸张光滑且有厚度,清晰鲜明的彩色印刷,页边距宽,随处可见编辑的用心之处,令我光是看到这本书就足够开心了。

  在读第一章作者写到:大卫·霍克尼在2018年秋天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与彩色玻璃的揭幕仪式时,我吃了一惊,因为那时我正在距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2个地铁站的地方,进行我的艺术史硕士课程,而我对此事竟全然不知。当年10月,大卫前往法国,参观了奥赛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而我,也在一个月后开启了我的法国之旅,步上了与大卫相同的参观路线。

  这种体验很神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与无名的我曾经在时间和空间上如此之近的情况下擦肩而过,而几年后这本书让我与大卫·霍克尼产生一丝联系。

  也许某天我在去图书馆的路上,长椅上的那个笑意盈盈的小老头就是大卫·霍克尼也未可知。

  我的印象中的大卫·霍克尼是一个对蓝色情有独钟的画家,他的蓝放在春天恰到好处。大卫不像一些潮流艺术家,没有固定的绘画风格。草间弥生画了一辈子的波点,村上隆画了一辈子的太阳花,而提到大卫·霍克尼我们只能想到那抹蓝色。(在我看来,不形成固有的绘画模式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绝对是褒奖)

  我们不能轻易去对归类颜色,因为不是每一款蓝色都是“霍克尼蓝”。大卫·霍克尼善于使用高饱和、高明度的蓝,加上对暗部的弱化处理使他的作品有种脱离真实的轻快感,也同时带有一丝童真气质。他的蓝色比梵高的蓝色明亮、比克莱因的蓝色暖。这些微妙的差异造就了作品的气质与情绪,也正是绘画中色彩运用的趣味所在:

  生活中不止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你愿意去看,那你会发现丰富的色彩,你必须切切实实地去看。

  本书有两名作者,一位是大卫·霍克尼本人,而另一位是他多年的好友马丁·盖福德。本书由二位的对话展开,佐以盖福德的陈述,优美的语言。

  比起将《春天终将来临》形容为单纯的传记,我更想把它说成是一本通过大卫·霍克尼去介绍艺术的艺术通史读物。文中探讨了诸多有趣的话题,如:艺术家的画室该是怎样的?艺术家的乐趣在何处?艺术家对色彩的考据?我们应如何追求我们的幸福…… 以这些线索,竟将艺术史中的拉斐尔到库尔贝,再到杜尚等人巧妙串联起来了。

  文字并没有为读者预设很高的门槛,它对每一个提及的艺术家都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描述,并配上相关的插图,因此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比如在讲画室这一章时,作者就提到了谈画室艺术时绕不开的一件作品:库尔贝的《画室:一个真正的寓言,决定了我七年的艺术和道德生活的一个阶段》。盖福德在这一章节引经据典,不仅介绍了学术界对这件作品的讨论,且提及了库尔贝在创作此件作品时的故事,严谨与趣味性兼顾。

  感谢《春天终将来临》,它让我结识了霍克尼——结识指的是像一个朋友一般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他的快乐与忧愁,而不是一个站在远处品论他艺术作品的观众。

  今冬,我处于一个极度焦虑的状态。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金钱的渴望蒙蔽了我的双眼,尽管这个形容把我自己都逗笑了,但这确实是这段时间我的真实状态,且我相信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很多。众所周知,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幸福,但大部分人都迷失了,陷入了一个渴求通过物质来获取幸福感,而获得后陷入更深的空虚的糟糕循环,压力随之产生。

  大卫是这样理解压力的:

  艺术像是化解压力的一粒yao,提醒我们注意当下的美好体验,而不是去担心还未发生的事情。大卫·霍克尼的人生哲学是活在当下,他深知绘画是使他获得幸福感受的最好方法,因此他在完成“人生终极目标”的路上从未偏离航道。至于成功,不过是他在享受幸福时的意外收获。

  想像个艺术家一样活着,不汲汲以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亲吻光,抚摸影,在当下翩翩起舞,永远不担心未来……

  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春天终将到来。

  《春天终将来临》读后感(四):疫情总会过去,春天终将来临

  1830年的秋天,普希金为了筹备婚礼,去往父亲的庄园——波尔金诺村,结果在当地遇到瘟疫,一住就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写下了27首抒情诗、9部小说、4部诗体小悲剧,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2020年的春天,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著名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被封锁于法国诺曼底乡村的工作室,他不但没有陷入焦虑与抑郁,还愈发热情地投入对自然美景的描绘,画下数百幅iPad作品,并将它们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目睹春日繁花绽放的美景。

  第二年,他又与老友及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合作,推出了一部全新的对谈录——《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

  这是一部极其特殊的著作,记录了霍克尼在疫情肆虐时喷薄而出的创作灵感,包含了他最新的iPad创作,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热爱。

  2022年1月,与新年和新春同步,我们满怀欣喜地将这部著作的简体中文版第一时间带到读者面前。

  大卫·霍克尼和马丁·盖福德上一本合作的书籍就是《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他们将高高在上的“艺术”重新还原为无处不在的“图画”,把所有图画视为一个整体来写作它们的历史,造就了一部长销不衰的有趣读物。

  这次,两人的合作更为深入,也更为私人和生活化,将日常互发的信息、邮件,甚至是他们进行的视频通话内容,都原原本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所以,在这本书中,你仿佛进入了大卫·霍克尼的朋友圈,甚至看到了他的聊天记录截图。你可以看到这位全球知名的艺术家是怎样与朋友私信聊天,看他吐槽或搞笑,轻松却深邃。

  “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猬则只知道一桩大事。”

  但霍克尼既是刺猬,也是狐狸。他将生活的重心倾注于一件重要的大事:如何制作图画。但他投身于制作图画的行为,却让他走向了数不胜数、形形色色的方向。

  书中,我们既能够看到他色彩缤纷的ipad绘画,一律简单地以编号命名,画的是乡间的池塘,柳树的倒影,枝头的花苞,云块的形状,也能感受到他独特的观察方式与幽默感。

  譬如,即便在如厕之际,他还专心观赏月亮;再有,他专心观察柏油马路的颜色,辨认它到底是紫灰色,还是粉灰色。

  有人说,《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力与鼓舞人心的能力。

  在制作方面,这本书为全球同步印刷,所采用的纸张、工艺和色彩均由T&H出版社经由大卫·霍克尼亲自指定,并在同一印厂印刷。所以,你手中拿到的版本,除了文字不同,与英国版、西班牙版……均无差异。

  左为英文版,右为中文版

  本书封面在横跨书背的彩色大画幅图片上整张压印UV,并将书名、霍克尼照片、作者名等均作UV处理,起到提亮作用,带来春天的愉悦和明快感。

  内页采用了色泽淡黄的特种纸,柔和护眼,便于文字部分的阅读;它还具有极佳的色彩还原表现,显色鲜明,层次丰富。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提升了内封用纸,采用了手感柔和、显色细腻的宝蓝色特种触感纸。让读者取下外封阅读时,感到别样的舒适。

  在翻译方面,两位译者均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严谨细致。全部译文均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万木春审订,忠实传达原文。万木春教授曾翻译过多部霍克尼的著作,包括《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等,知识渊博,译笔晓畅。相信本书能给读者带来较佳的阅读体验。

  冬日总会过去,春天终将来临。

  希望收到此书的各位读者,能够跟随霍克尼一起重新感受我们被疫情遮蔽的生活,迎来一个温暖明媚的春天。

  《春天终将来临》读后感(五):大卫 · 霍克尼晚年的艺术世界: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霍克尼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成名太早,而且一生都名气斐然,这在绘画艺术家中几乎是个奇迹。他多次提到自己为名所累,但我认为正因早早成名,让他能够摆脱为名而创作的禁锢,恣意地追求心中真正的艺术。在别的艺术家为了成名,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时,霍克尼几乎一生都在不断地打破自己以往的风格,去探索新的艺术领域、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因此,直到83岁,霍克尼依然充满了创新精神,他会用iPad作画;会探索用芦杆笔甚至木炭条去作画;会在画展现场临时作画,将作画本身这种行为艺术当做展览的一部分;会将画布底边的两个角切掉,形成独一无二的多边形画布;会迷恋贝叶挂毯这种卷轴式的流动的艺术并尝试去模仿(它随着空间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而展开,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灭点)……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会在年老时不断重复自己的作品。”

  霍克尼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艺术的创新、扩大艺术的边界,拥有名气这个光环加持,让他从不怕别人的否定,他的名气注定了无论他进行何种尝试,都会迎来人们大量的关注,这是那些未成名的艺术家没有的底气。

  这本《春天终将来临》描写了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时,被“隔离”在法国乡村的霍克尼与他的艺术生活。书中不仅呈现了霍克尼晚年的艺术理想,更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我们能够了解到,霍克尼如何将生活本身活成了一种艺术,或者可以说,霍克尼用一生为我们创作了一种生活的艺术!

  正像书中写的那样“不光如何去看,而且是如何去生活。”霍克尼很庆幸在新冠这个特殊的时期,自己能都待在法国的乡村,“你如果来对了地方,被封锁也自有乐趣”。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中途停车,人们第一次可以细细观察原本模糊的窗外风景,以往春天仅是一个季节,而今放下心浮气躁,才发现春天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中国人的浪漫,但对于霍克尼来说,春天的浪漫在他的画里,他用几个月的时间,每天为同一棵树画一幅画,记录了一株树从枯枝到新绿、从萌生花苞到乱花压枝低的绚烂春色。

  原本计划仅在法国乡村短住一年的霍克尼,因为对这里春色的留恋,决定第二年也要留在这里,因为“明年,我的技术会更好一点!”这就是霍克尼,即使83岁高龄,依然在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并希望以更好的技术去描绘艺术。甚至豪迈地说“我要给法国人看看我是怎么画诺曼底的。”

  正像古希腊哲学家说的那样,你永远没有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霍克尼的艺术信仰中,每一个春天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他希望等明年自己技术更好的时候能够记录一个新的春天。

  不仅是春天,霍克尼还着迷于观察日出、日落以及满月、喜欢观察水波的流动,并用画笔将这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了下来。印象深刻的是有人说梵·高的一幅画中的影子画错了,但霍克尼却说“不,这才是真实的。”原来,在作画的过程中,由于太阳的变化,光影会随之变化,而画家在这段时间内不断地记录光影的变化,就会留下与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不同的光影效果。换句话说,绘画作品中记录的不是光影的一瞬间,而是一段时间。

  在相机可以完美记录的时代,霍克尼对艺术究竟该怎样呈现给出了独特的答案,那就是通过心灵这面镜子,为艺术加上一层感性的滤镜,记录发乎心灵、触动心灵的美感。

  对83岁的霍克尼来说,绘画早已成为生活本身,他善于发现生活中艺术的美感,并希望通过艺术,为更多的人呈现出生活中充满美感的一面,他会在半夜上厕所时不经意的一瞥看到美好的月亮,然后就站在那里用iPad将眼前的夜空画下来,再通过电子邮件分享给朋友们。

  尽管已游历人间83载,本应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暖,但在霍克尼眼中,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或习以为常的场景中,都蕴藏着美好,他认为艺术家的责任是引导更多的人去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生活:

  身为在世最贵艺术家的霍克尼早已放下了追名逐利,他画画就是为了画画本身,因为热爱,他一直自诩为一个爱画画的人而已,他认为虽自己年岁已高,但更应该画笔不辍,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

  书中处处充满了霍克尼式的艺术信仰,或者可称为霍克尼式的生活哲学,例如:

  早早成名带给霍克尼的最大馈赠不是名利双收,而是他拥有其他艺术家没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他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去为了艺术本身而创作,从热爱本身出发,还原于热爱,用一生奔赴一场对艺术的热望中去。这是其他艺术家,甚至连达·芬奇都不具备的幸运。

  我们可以通过书中汇集的霍克尼隐居法国乡村时期创作的百余幅艺术作品,一步步感受霍克尼的艺术信仰与生活哲学,发现只要我们愿意睁开双眼、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这件艺术品闪闪发光!

1382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