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林黛玉和伏地魔组CP更离谱的事,大概要属看到“林黛玉发疯文学”的横空出世。
一夜之间,也不知道因何而起,全网都开始讲起了一些酷似林黛玉的“疯言疯语”。
点进词条之前,我本以为这是红学在赛博世界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是以林黛玉为蓝本、以极具戏剧张力的“发疯故事”为主题,所进行的一场创作盛宴。
结果定睛一看,只是一连串缝缝补补的林黛玉语录变体,被用到了一切可以阴阳怪气叫哥哥姐姐的语境里。
@用户020223
男友打游戏不回消息,脱口便是“我又哪里配跟游戏比呢”;
外卖迟迟不上门,要阴阳一句“难为你费心,哪里就等死我了呢”;
被甲方反馈逼到头疼,忍不住抱怨“不像其他方案做得俊俏,终究是被哥哥嫌弃了”……
半怼人半娇嗔,堪称当代阴阳怪气语言学的集大成者。
想来我大抵是来迟了一步,才不曾凑上这文坛盛事的热闹。
01
“林黛玉发疯文学,
把我的肺都气炸了”
像大多数互联网文学一样,一个流行语突然爆红,要么是创造了某个生动的情境,要么是突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比如一听就让人想起电瓶车后座和粉色蝴蝶结的“gie gie文学“,和充满讽刺意味的privilege文学。
最新一拨玩林黛玉发疯文学梗的网友,则给它限定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语境。
这一次,频频和它同框出现的前半句,是“狠狠拿捏住男朋友”。
简单来说,是有一部分网友开始模仿林黛玉使小性说话的语气,跟自己的对象打情骂俏。
总之开口必称哥哥妹妹,半怼半含酸的小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
再配上那么点自怜自伤,“我又如何跟xx比”的劲儿,让一切都被正好卡在了阴阳怪气和娇嗔之间。
吓得对方真以为自己摊上了什么大事,赶紧道歉三连。
@柚子姐916
收获这样的反应,对话这头的林黛玉分玉自然个个乐不可支,交口赞叹这一套收拾男人见效快。
最好做成怼男宝典,发扬光大、大用特用。
但没想到的是,这套玩法除了引起跟风,也掀起了争议。
坏就坏在它不是个像“大无语”“一整个”这种没有实际含义的热梗流行语,而是牵扯进了一个实在的人物形象。
于是率先打响反抗此梗第一枪的,便是散落在网络世界里的林黛玉粉丝。
说起来有点上纲上线。
但在很多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形象的人看来,要接受她和发疯这样不体面的词搁在一起,的确很难。
还有人表示:被广泛应用于“拿捏男人”情境下的林黛玉发疯文学,着实有点茶里茶气。
“发疯就发疯,扯我林妹妹做甚!简直岂有此理!”
这倒也不难理解。
毕竟对他们来说,就连林妹妹在原著中唯一的粗话“放屁”,都是要反复揪出来研究讨论的。
唯恐刊行有误,辱了妹妹清誉。
87版《红楼梦》特地把“放屁”改成了“胡说”
不过要我说,这事儿能吵起来,还是怪林妹妹粉丝太多。
打个赌,倘若今天上热搜搞发疯文学的人,是孙二娘或者潘金莲,甚至是王熙凤,都不会有那么多人感到被冒犯。
凤辣子也不是好惹的
与此同时,另一拨反对派的理由,显得要冷静许多。
他们并不想纠结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实际用途,到底是情侣互撩还是闺蜜陪聊天。
他们在意的是——这里面压根儿就没几句,跟《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原话有关系啊!
就像当初《第一炉香》上映前,张爱玲大号粉头跑出来质疑主演po出的爱玲语录一样。
这些曾经研究过原著的人,也乐于揪住林黛玉发疯文学中的语法、措辞,逐句分析语境:
什么叫“哥哥若是生气,不如不理我了好”?简直画蛇添足,人家原文明明是“你要恼就撂开手”。
你们只知道模仿“早知她来,我就不来”,谁又懂得前文中的“呆雁”是什么梗?
还有这些真真、大抵、自是、罢了、如此这般……充其量只能算是甄嬛体,模仿的是《红楼梦》用语特色上最最粗浅的那层皮毛。
其中正儿八经的含林量,也就跟现在半文半白的古装剧台词差不多。
是林黛玉本玉看了也要含笑啐一口“你这该死的胡说”的程度。
说到底,这些咬文嚼字的挑剔,多少还是带了那么点“你们懂个屁的林黛玉“的优越感。
争吵不断发酵,或许一开始还是玩梗无心,观者有意。
直到有人被对象接二连三的林言林语搞烦了,愤愤说出一句戳人肺管子的话——
“难怪贾宝玉不娶林黛玉,就因为她这矫情劲!”
这么一句话说出来,直接给林黛玉粉丝们都气歪了鼻子。
好嘛,辛辛苦苦为林姐反黑许多年,这下一朝回到解放前。
02
林黛玉复兴史
说起来,林黛玉大概是互联网上被文艺复兴次数最多的古典形象了。
像她这样一直活在争议里,隔三岔五就要被拉出引人吵架的“文化界顶流”,着实不多见。
譬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林黛玉三个字,都是矫情文艺弱女子们的统称。
言情小说里弱柳扶风的小白花是林黛玉;古装剧里哭哭啼啼的娇小姐是林黛玉。
甚至在生活中,那些上体育课躲懒的小女生,也会被老师呵斥为“娇滴滴的林黛玉“。
人们赞许她的才情出众,怜惜她的多愁多病身,也认同她的倾国倾城貌。
但独独不喜欢她的性格。
在古早的贴吧时代,还曾流行过一个“千古难题”:
如果你是贾宝玉,最后该娶宝钗还是娶黛玉?
看似是一个很俗的问题,但多少折射出了过去人们对这两个形象的基本认知。
那时候的普遍风气,是赞赏薛宝钗这样沉稳大气处事周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务实野心家。
林黛玉的孤标傲世、眼泪与柔弱,被视作年轻人没经过社会毒打的理想主义。
一些美剧的中文翻译,也会用林黛玉作为柔弱矫情的代表
87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之后,这场争论又再次加入了新的论据。
陈晓旭版林黛玉的最大特点,除了外表装扮上与原著的高度契合,还有她在剧里前半截,展露出的娇俏嘴利、爱发小脾气的生动一面。
普通人不会对《红楼梦》进行文本精读,往往只记得她柔弱爱哭,却记不起她也有小女儿态、开玩笑讲刻薄话的时候。
这些举动摆上电视荧幕,再加上演员动作神态的诠释,一时间显得格外“乍眼”。
87版林黛玉白眼、撇嘴的神态,在部分观众眼里并不讨喜
虽然一直有人觉得这版林黛玉太刁钻,不够出尘飘逸,没个大家闺秀的样子。
但,这也是大众第一次对林黛玉的“新形象”感到冲击——
不再是过去那个符号化的,文弱忧愁、不占半点凡尘烟火的世外仙姝。
而是变成了一个娇俏会怼、鲜活生动的林妹妹。
加之10年李少红大张旗鼓翻拍的新版播出,更让观众在吐槽“新红楼之烂,烂过臭鸡蛋”的同时,也纷纷回顾起了老版的好。
10版林黛玉
再回头一看,87版里能哭能闹能怼人,嘴皮子比谁都厉害的林黛玉,可不是正好戳中了网友喜欢爽、炸、解气的心理?
大概从17年开始,“林怼怼”的称号,开始在B站上火了起来。
昔日的经典文学形象,凭着几段最直观、简单的语录剪辑,进化为了互联网上的怼人顶流。
一时间,处处能看到“社会我林姐”的调侃,和“这么能怼,想必是有伏地魔撑腰”的伏黛CP段子。
在这个阶段,林黛玉一半时间是新生代嘴炮强者的领头人,“文化人有多能怼”的教科书典范。
另一半时间,年轻人“万物皆可组CP”的大流也没把她落下。
在各种离奇的拉郎配视频里,她延续着过去的病美人形象,扮演了一个个命途多舛的白月光女主角。
可爽可虐,可盐可甜的形象,集最热门的人设为一体,足以坐实她在网友心中顶流地位了。
前两年B站上架了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林怼怼更是风头大盛。
大致就是在这段时间,林黛玉文学开始在弹幕和评论区里崭露头角。
最开始,还只是在林黛玉相关的视频下面有针对性地回复和玩梗。
一路发酵到现在,才被网友带入了各种日常语境之中。
成了处处皆可林黛玉,最后反倒跟林黛玉几乎没什么关联的发疯文学。
这其中,一次次被文艺复兴的林黛玉,早已经不是这场所谓“林学复兴”的重点。
从对人物形象的挖掘与争辩,到一窝蜂化身复读机,把十几条语录摘出来替换主语进行复制粘贴。
说到底,林黛玉根本不是被网友给玩毁了薅尽了。
而是根本就换了套存在的方式,被消解、简化为了一个最适合玩乐,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流行梗。
03
多无奈,只看到它的这一面
前面提到,有人说这次的林黛玉发疯文学,其实根本就是甄嬛体。
这话说出来其实有点本末倒置。
毕竟早在《甄嬛传》刚火那会儿,就有不少网友指出,这不过是低配版的《红楼梦》罢了。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作为“低配版红楼”的《甄嬛传》,如今反倒成了经典永流传。
里面的各个主角配角,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可比标签化的林黛玉丰满多了。
单是一个配角安陵容的“黑化”过程,都让网友们津津乐道,不吝以最大热情,充分发挥列文虎克精神,去发掘、解析其中的种种细节。
四年前《知否》热播,靠着拍公侯宅院中的家长里短、利益倾轧,也得了个小红楼梦的名头。
补充一句题外话,《知否》的原作里甚至还曾提到过林黛玉,不过只是用“病怏怏”三字一笔带过。
“明兰觉得,吃饭这种事是需要氛围的,对着个病恹恹扒米粒的林黛玉,就是八戒也会没胃口。”
一部《红楼梦》,几乎养活了古言和古装剧的半壁江山,自己却只能活在互联网热梗和视频网站的cut里。
倒也不是要感叹经典的衰亡,更重要的或许是另一件事——
我们接触经典作品的途径,认识一个复杂事物的思路,在不断被简化、压缩。
可悲之处不在于没人再看《红楼梦》,只知道追捧后来的模仿者;
而在于这种将一切都简单化,只追寻最咋呼有趣的东西进行玩乐,再抛诸脑后的思路。
或许是认知途径发生了变化:大部头原著不需要自己亲自去读,网上有得是“五分钟教你看懂xx”的解说视频。
电视剧也不必完整追到尾,跟着最热的cut就能看完精彩部分。
站林黛玉合集有3.2亿播放,87版《红楼梦》只有七千万
所以曾经的观众,可以在贴吧和论坛激情书写万字长文,只为争论一段经典的“宝钗扑蝶”剧情。
如今这样的争论,却只能停留在弹幕里、微博上的寥寥数字中,再被迅速地抛诸脑后。
又或者,是互联网时代,万事万物都红得快、去得也快的风气。
让我们早已经习惯于把一个又一个的梗给用倦了薅秃了之后,再遗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个过程中,林黛玉可以是发疯文学里用来“拿捏男人”的工具,张爱玲笔下的百转千回,也能被简化为道德沦丧的渣男捞女。
一切都可以用来娱乐,一切也都可以被戏谑和消解。
网友们这次为林黛玉吵完一架,一切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
也不知道下一次,在玩闹中走向被遗忘的,又会是谁?
不过对这事儿,我作为一个民间林黛玉粉头,其实还藏了那么点私心。
不希望天下只知林怼怼,无人再识林黛玉。
毕竟,林姑娘这么可爱,哪里就只剩下疯了呢!
上一篇:生活,是一张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