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她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她们》是一本由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们》读后感(一):愿我能一直像莱基一般自由

  看到书评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愿我能一直像莱基一般自由”。 在瓦萨学院的一开始就把莱基写得非常地突出,非常地异乎寻常。到了文章最末麦卡锡才点出莱基的真实身份,莱基爱过凯,我对此深信不疑。如果置身处地地以莱基的角度去看,现在大家对txl的打量目光仍然与之前的美国毫无差别。大家围观,好奇,感到不可思议,但是txl们的相处与普通情侣别无二致。 全剧中除了莱基我最喜欢的是波莉,她和格斯的感情让我潸然泪下,瑞吉里也是个很好的归宿,他不要求波莉放弃职业等等去为她们的婚姻屈从。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每次在打字打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有些疑惑,为什么在男女都有的境况下说这一群人的第三人称是以男性的他为主呢?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她们”呢?我想使用女性的“她们”是女性变革的不可缺少的一步。 我还是向往成为莱基。向往她的果敢,向往她的自由。愿我能够与莱基一般自由。

  《她们》读后感(二):【2021阅读】之《她们》作者:玛丽麦卡锡

  阅读理由:参加b站up主李乌鸦爱学习共读计划。

  读后感:其实很多话在直播时都说过了,不想赘述。这本书书封介绍写着“犀利剖析现代女性的困境”,原本觉得20世纪30年代写的书可能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可怕的是,很多书中的类似剧情,现在的生活中仍比比皆是。比如,人们对女性的偏见,认为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孩子,否则就是人生不完整,或者性取向有问题。女性婚后要不放弃工作,要不就只能干个事务性工作。父亲不管(或者因为工作忙顾不上管)孩子,不会有太多人指责,而母亲稍有疏忽,就变成了失职。还有些内容怕写了过不了审,各位还是自行阅读吧。

  ps:群里很多小伙伴读了这本书后第一反应就是很生气,看着书中的这8位女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我们身边一直都有这类傻姑娘,或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经济原因)被迫选择接受现状,默默忍受另一半的pua。亦或是因为贪慕虚荣等原因“选择性失明”。即使这几种都不属于,还可能受周围环境影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比如最近听同事说自己的某位朋友一直单身,听信了身边的好友劝她可以不结婚,但是得要个孩子的劝告等。)在此只想奉劝各位姐妹们,人生只有一次,自己的路应该自己选择。

  最后,感谢乌鸦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共读机会,期待下一次活动~

  《她们》读后感(三):被PUA的女性们

  文/舒念

  在某种视角看来,一个女人的一生开始于一场婚礼,结束于一场葬礼。玛丽·麦卡锡用这样的视角开始讲述一群女人的故事,《她们》的故事开始于凯的婚礼,一群瓦萨学院的女性好友聚集在一起,逐一演绎她们丰富精彩,也悲伤焦虑的一生。这个故事结束于凯的葬礼,一个女人的一生结束了,那些在她身边的人呢?是否脱离了同样的困境?而阅读这本书的我们,又是否脱离了这样的困境?

  读到这样的故事,我们不得不关注她们生活的年代。玛丽·麦卡锡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这一时期标志着美国的腾飞,也标志着世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也开始走向社会舞台,更多原本女性羞于启齿而男性视而不见的问题逐渐浮上水面,这就是《她们》中涉及的问题——职场女性、家庭地位、性需求、母性职责、感情背叛、同性恋……真实而焦虑。

  玛丽·麦卡锡借着凯身边的一群女性朋友讲述了这些问题,尤其是凯,她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是如她的丈夫所言,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就是生活的活力,也是未来的指望。然而,我们并不能凭借这几句话就认定凯的丈夫哈拉尔德就是真心爱上了她。凯遇到了许多现代女性同样的问题,一个自以为才华横溢的男人,认为自己娶了一个并非最佳选择的妻子,为了尊严失去了工作,在妻子工作的时间出轨……在这所有一切的渣男行为之后,他仍然凭借自己的巧语控制凯对生活的渴望。

  看上去很熟悉吧,如今我们将其称为PUA,而哈拉尔德就是借此控制了凯,这样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全职工作,追求新潮是生活的年轻女性。当我们不理解那些被PUA的女性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读读这本书,看看那些被PUA的女性究竟是如何走入这种困境的。

  即使不是凯,她的朋友多蒂、海伦娜、波莉……她们或者被情人与丈夫控制,或者被这个社会控制,她们凭借一种惯性生活,以至于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生活在困境中,而这个困境其实是可以纵身越过的。

  对于她们而言,这个时代给她们极少的选择,即使看上去社会已经将女性放在更自由的地位,但是前提依旧是她们承认自己“第二性”的地位,以女性视角讲述的故事通常都充满了日常的困境,而男性视角则充满了对世界的征服,是女性缺乏这样的野心,还是男性生活不存在这些琐碎的烦恼?都不是,只是社会划定了分工,并寄希望女性永远留在这种困境之中。

  就《她们》这本书而言,玛丽·麦卡锡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而距离这本书时代,我们又度过了近百年的时间,但依旧要通过这些过去的作品来寻找女性的出路,不知何时我们才能找到超越这个时代的方式。也许正是我们热爱这些作品的原因,每一次都在试图给我们指向新的可能。

  《她们》读后感(四):瓦萨的犀牛

  对我来说,瓦萨女孩儿们跟犀牛是一样的存在。它们都是珍稀的、身份高贵的、昂贵的、优雅的野生动物,生活在跟我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我带着玩味的目光读八个瓦萨女孩的故事:

  我看着她们在1933年毕业于瓦萨、以只有特权阶层顶尖文理教育才能培养出来的仪态和思维方式、在以纽约上流社会为范畴的围城里打转。我看着她们在爱情、婚姻、职业、育儿的路上兜兜转转。我看着她们的感受特别像野生动物爱好者大老远跑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你看着八头可爱的犀牛被围猎、突围、冲出重围却又重入陷阱,你欣赏它们的庞大和优雅,偶尔因为它们的愚蠢而揪心。看到它们犹犹豫豫地掉进了陷阱时你会心疼、会感同身受好像自己也在陷阱里挣扎一样、会在它们奋力突围而不得其法时为它们摇旗呐喊,但你绝不会觉得自己也是一头犀牛。因为你知道犀牛是珍稀动物、受到珍视和保护。你清楚地知道在保护区里你的命还不如犀牛的命值钱,如果你和犀牛一起遇到了危险,工作人员会好心地一枪爆了你的头免得你死得过于痛苦,但绝对不会伤害那只珍稀的犀牛。于是你看着犀牛的目光除了可怜可爱感同身受之外,还多了一种“我一个拼死拼活养活自己的社畜给锦衣玉食的小姐们操啥心啊还是心疼心疼我自己吧”的五味杂陈。

  这就是我,一个working class老女孩读瓦萨女孩故事最真实的感触。我估计《破产女孩》里的Max对Caroline也是这个心态——有同为弱势性别girls help girls的同仇敌忾,也有见过真实世界的残酷可怕之后忍不住嘲笑这群温室里的花朵在真实世界里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瞻前顾后抓不住重点的冲动,有对她们含着银勺子出生又得到了世界上最一流教育的嫉妒和羡慕,也有“如果我生在上流社会大概也是这个熊样我也没资格说她们”的清醒和理解。

  总之,我working class的屁股忠实地决定了我看待这群瓦萨犀牛的眼光。“瓦萨女孩”、七姐妹联盟所代表的东西虽然会随着时代演化,但始终表达着特权,也代表着围城。1933年瓦萨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世界还多了一层《倾城之恋》的味道,用Williams校旗、教养、社交圈子、知识分子的先锋理论构、种种“有意义的形式和立场”筑起来的城墙从来无法真正保护这群天真可爱的珍稀动物。这道城墙外面是大萧条的洪水,城墙里头也是洪水滔天,只不过外面是洪流,里面是上流社会从来没改变过的腐烂玫瑰味的内涝。

  比如凯的下场就经典得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时间已经到了1933年,而《简爱》里“阁楼上的疯女人”的老剧本仍然上演。果然是招不在老、有用就行。上流社会的男人用这个烂招儿来甩掉被煤气灯的女人古已有之。Jennifer Worth就写过她作为助产士工作的女修道院里一个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的修女的故事。这个贵族女孩目睹了她的贵族姨夫把她的贵族姨妈煤气灯疯了之后扔进了疯人院,而整个贵族社会对此视若无睹。这个事情让贵族女孩就此看穿了上流社会对女人的残忍,因而坚定地要脱离她的贵族家庭,结果她爸把她囚禁在了屋里。她最后能逃出生天完全是因为Florence Nightingale知道了这个事儿,出于同情而跟维多利亚女王本人说了这个事儿,女王发话才让她能脱离这个吃女人的上流社会、成为一名修女。而她的贵族家庭也从此把她视作耻辱,彻底摈弃了她。

  有些崇拜特权的人总是想象着那个对他们关闭着大门、铁桶一块的特权世界。在他们的想象里,那个世界充满了玫瑰香气的世界,仿佛敲门进入就能从此顺遂,如果成功被视为他们的一份子更能获得珍稀的资源,从此翻身成为人上人。殊不知这样的世界并不比底层世界更温柔,有时候甚至更加残忍。这些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每年都在拼命给奖学金录取穷女孩穷小子们,增加自己学生群体的diversity,然而这些穷女孩穷小子们入读之后的退学率却也高的吓人。《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里反派红姨在不看好于素秋和管家仔的爱情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于素秋是医生,跟医生男朋友有话聊,跟一个做饼的能聊什么呢?”

  瓦萨所代表的特权世界,那里的人有那里的生境培养出的特殊文化和规则。比如普瑞斯就懂得怎么管束下人,建立起不被下人反过来欺主的秩序,而诺琳就学不来这一套。这套规则在working class和底层社会看来自然是十恶不赦,但真把革命者放到特权世界里做起了主子,他们也会发现,这是唯一的办法,是特权世界演化出的社会规则。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除了特权与无权的分野之外,男性与女性的权利分野决定了性别相对弱势的一方会成为特权世界的牺牲者。于是优雅天真的犀牛们就被推入了牺牲者的位置。正如修女的故事所揭示的,特权拆去犀牛的翅膀,犀牛除了落入陷阱、变得世故虚伪以适应演化之外别无选择。毕竟特权的世界也仍然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只偶尔有幸运的,被人真心爱着,又有万贯家财支持,特权文化资本加持,才在大迁徙的途中有幸保持独立,在倾城之恋里不被辜负。比如海伦娜,比如莱基。但这两个姑娘,也必然成为故事里相对的他者,是其他几头犀牛把自己绊入了温柔陷阱无法再脱逃之后只能咋舌看着的存在。

  麦卡锡的故事围绕着瓦萨女孩儿们丰富的细节建立起了中上阶层特权身份与女性弱势群体身份之间奇妙的共存与冲突。我们作为读者要看到她们的特权,也要看到她们的痛苦——虽然这种痛苦始终有种“我一个干粗活的下人给锦衣玉食的小姐操啥心啊还是心疼心疼我自己吧”的违和感。

  凯、多蒂、波莉、海伦娜、莉西、普瑞斯、波奇、莱基。这八个瓦萨犀牛里我唯二能共鸣的是拿着奖学金闯入特权世界的波莉,和远走他乡接受了自己性少数族群身份的莱基。海伦娜的理性也是我比较能共鸣的。其他几个人真的对我来说就像犀牛一样。她们吃着跟我不同的食物,过着跟我不同的生活。那是在瓦萨俱乐部啜饮鸡尾酒的特权,是豹猫皮草外套的季节,是研究生入学礼物是一架飞机的世界。

  像所有去非洲观看犀牛大迁徙的游客一样,我对这些天真优雅而珍稀的生物脱帽致敬,然后重回我为一箪食一瓢饮而折腰的生活。

13860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