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参考消息》美报对中国老人问题的有关报道,称观念变化强烈冲击中国传统孝道,好多老人被送进私人开办的老人之家。现在儿女对待老人和以前不同了,儒家的尊老思想不见了,赚钱成了一等口号。年轻一代都在为富裕生活而奋斗,让许多老年人沦落到挣扎谋生的地步。不肖子女对老人有“三不”:不懂回报,不去探望,不肯赡养。父母为子女牺牲了一切,但子女却不懂得牺牲的意义,连探望老人的时间都没有。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05年底,我国有1。44亿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老龄委一位官员指出,在我国有足够经济能力应付这个问题前,中国的老龄问题就有可能爆发。每年我国有300万人退休,只有15%的人有养老金,大部分老人生活在农村。2035年到2040年,老龄人口会达到顶峰,那时国家将面临1280亿美元的巨额社会福利赤字。
由赡养老人的问题联想到“空巢老人”现象。
社会发展迅速,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年轻人都忙于创业、发展,顾不上看望与关心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只剩老人的家庭形成“空巢”。
造成空巢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只有子女一个,或因工作忙或因成了家不和老人住一起,无法顾及双方老人,往往使老人晚年十分寂寞。二是子女在外地工作或者移民国外,虽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可是见面机会极少,如果老人有病有灾,除了寄点钱来,根本不能在床前伺奉。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只得望洋兴叹!
我大一的班主任老师,女儿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读研,发展很好,有了绿卡。老师原来一直以女儿为骄傲,后来她渐渐老了,才感到十分失落。女儿像翅膀硬了的小鸟飞走了,偶尔飞回来看一眼,父母根本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后来老师得了癌症,临终也没有见到女儿。我们去南京参加追悼会时没有见到老师女儿,听说她事后才从美国赶回,只呆几天又匆匆离去了。
以前养儿防老,现在虽然不这么提,好多老人也不需要儿子来养活,可是子女在不在身边大不一样。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儿孙不愿回国七旬教授夫妇“海选”女儿》。
两位老人说“当我们需要亲情而得不到时,非血缘关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他们一位是建设部专家,一位是大学教授,儿子在加拿大。除了一周数小时的越洋电话,缠绕他们的只有寂寞、孤独,思念……去年年底,老人想出“自救”的方法,通过媒体在全城海选“女儿”,报名条件是“爱心、健康、文化、单身”。试用期3年,合格者将获得三室一厅房产一套。消息一出引起轰动,反响强烈,有103人应征者,选拔如同“超女”PK赛,许多热心市民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教授夫妇已有合适目标,并与“女儿”开始互相走动。
教授征女故事远没有结束。武汉市老龄委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该市百万老人中,约有30万老人处于空巢状态,1/4的老人感到生活寂寞,渴望亲情的慰藉。有机构预测,到2010年,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超过80%。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发生过独居老人死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悲剧,空巢老人现象已经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幸的是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教授征女的所在地武汉已成立了“空巢爱心联盟”,并举办了首届认亲会,121位空巢老人和爱心市民冒雨赴会,爱心洋溢,气氛空前热烈,这都是十分可喜的。
写到此,不由想起了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为什么会迅速流传开来?还有一个小品《回家》(?)给人敲起了警钟:老人独居,养了小狗为伴,儿子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却心猿意马遥控公司业务,儿媳买来许多狗食,为狗织的毛背心,他们真心关心老人吗?空巢老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其精神需要往往被子女所忽略。所以需要人人都伸出双手,全社会来关注老人事业。政府要兴建老人公寓,建造社区医院,办好养老院、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等场所,组织志愿者队伍为孤寡老人服务……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一辈子对子女倾其所有,包括所有的金钱、精力和希望。父母指望在老了之后能得到回报。一些出国子女还来不及报答父母又把自己的子女留给父母照看,孙辈长大后又离开老人离开祖国。可怜的父母养育了两代人,却要在孤独和痛苦中度过凄凉的晚年……子女欠下父母的债是永远也还不清的!子女回报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报不完的!
让我们扪心自问:对父母尽孝道没有?
希望每个子女常感父母之情,常报父母之恩,多多关心父母的冷暖,常回家看看。
希望更多的人热心慈善,将关爱传递,将爱心奉献,让所有孤独的老人不再孤独。
上一篇:迟早要来的事
下一篇:不要等走到人生尽头才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