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战争与和平》的史诗建构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踪迹特别是对民众心灵史的观照、把握,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历史、民族生活的生态和当时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面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1

在这个五一假期,本来应该学习,不过我也一点不后悔用两天半的时间来看完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托翁的这本书,伟大毋庸置疑,罗斯托夫,安德烈,皮埃尔,库拉金四大家族在乱世战争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呢?罗斯托夫吗?他是个热情的俄国小伙,在战争中寻求证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战争是什么呢?罗斯托夫在第一次战争中在一次迷茫的冲锋中受伤。最后呢,他变成了一个古板老旧的人,一个对沙皇宣誓,不为任何理由的。他变了。皮埃尔和安德烈呢?我觉得他们更像一体两面的存在,一个升入天堂,一个则在人世间感受幸福。皮埃尔的成长肉眼可见,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个反对的人,而尼古拉则是最后一个同意的人。安德烈呢?他不喜欢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却因他而死。他爱那份荣誉,可前线昏昧的指挥者却无法接受他的建议,他离开了司令署,却在前线受伤死去,他遇到了情敌阿纳托利,却为那份油然升起的爱而放弃了复仇。

爱世人,这是托翁在安德烈和皮埃尔身上最体现的两点,皮埃尔加入共济会,实行农奴制的解放,却一事无成,共济会里更是多沽名钓誉之辈,他们拿着高额的收入,却不肯交一点点的会费,其后更是有鲍里斯这种人加入知识为了获取人脉,继续上爬而已。不过皮埃尔一事无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将那份爱实现了出来,并像安德烈一样有了更高的执行力。

我喜欢娜塔莎,那个天真热情的女孩,她有着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热情爱过很多人,鲍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纳托利,皮埃尔,最后他选择了一个不勇敢,不如杰尼索夫,不机智高贵,不如安德烈的才华,不如阿纳托利的俊秀,但是皮埃尔却有一颗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给他以后,便不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而是一个母亲了。

战争与和平,前线的战火纷飞,无数的偶然,以及历史的必然;后方的歌舞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朴的贵族们在战争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态。我想不出我在这片短短的文字里要讨论什么,这是我接下来慢慢再读,这两个星期,我要写四篇文章,关于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自我满足感的辩驳,关于娜塔莎帮助别人和自我的反思,以及我想写的一篇,关于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文字,这些在我刚看完书的时候都还是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我需要慢慢来的。加油,天地若有史,取法类托翁。

《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2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史诗式的规模,反映了1805——1820年俄罗斯整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气势磅礴地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罗斯生活的图画”,多方面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勇敢斗争的精神。整部作品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展开叙述,人物心理、动作、表情分析描写透彻,生动具体。

拿破仑率领着法国一百万人的兵马,轰开了俄国的大门,这引起了俄国人民的恐慌,人们对拿破仑这位军事天才嗤之以鼻,俄国军队边打边退,以少于对方一半的兵马和对方周旋,最后,竟然失掉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之后,拿破仑开始渐渐衰败,在莫斯科,指挥军队毫无纪律地搜刮居民财产,落得的下场便是抱作一团然后落荒而逃。

在俄国军队与法国军队周旋的过程中,曾打过几次著名的战役,是拿破仑的士兵丢盔弃甲,损失惨重,为什么一个原本不足以抗拒声势浩大法军的俄罗斯军队,如今却远远占了上风,那是因为俄国人民所拥有的那些法国军人所没有的品质——朴实、真诚、爱国、无私、舍己为国,他们看见了皇帝能够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莫斯科即将被攻破的那段时间里,人们抛弃了自己的财产,远远地逃离了这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俄国人民从来没有想过在外国人的统治下生活,说明了他们有一颗爱国心。

是的,失败从不源自于条件的好坏,而真正导致失败的原因,则是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俄国人民没有绝望过,他们相信,并且认定他们终将把法国人赶出自己的领土,有一种“力”叫做“信仰之力”,正是这种力真正让法军感到恐惧,俄军冲锋陷阵,毫无怨言,把死视为在前线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把祖国视为心中最高尚、最圣洁的地方,爱国之心人皆有,但是,法军却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在金钱面前,他们丧失了理智,抛弃了祖国的利益,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爱国其实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在危难面前,不退缩,与祖国同生死,共存亡。就如文天祥在被捕时所说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死,才值得世人铭刻在心。

近几天家里来了客人,丁丁跟他们玩的不亦说乎!一直坚持的阅读也放弃了,最后还是在我的提醒下阅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还主动写下了以上的读后感。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但是,“失败从不源自于条件的好坏,而真正导致失败的原因,则是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对于生活也是如此,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精彩。

《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3

读《战争与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和平间穿梭,和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和平与战争》,渐渐地,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和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面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然而他们的谈论往往是没有结果的,托尔斯泰没有告诉我们最终结果,似乎是更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得出答案。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和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爱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和善良、无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爱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帮助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著。

于我而言,《战争与和平》是更胜于文学的思想结晶,托尔斯泰则是更胜于作家的思想英雄!

《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4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以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轮的感人事迹为背景的文选学巨作,它的作者是俄国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保尔康斯基、华西里、那斯托里,抗击外敌的成与败、生与死。放弃安全和奢华的生活投入危险与困苦的战争,热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花花公子成了护国英雄。那些在我们这和平年代无法想象的事例在故事里都成了现实。

《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教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

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战争与和平》高中生感想5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终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经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述,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齐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述,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述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可是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仅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此刻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我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我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提高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并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述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691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