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型冲刺复习要点及提分技巧详解
学生们进入了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下面我们根据中考试卷题型(选择、填空和简答)的组成,给大家一些参考意见。
中考题型冲刺复习要点及提分技巧
一.选择题复习技巧
在中考中,选择题是最容易拿分的题型,也是最容易失分的题型。容易拿分是因为选择题的考察点以基础知识为主,得分率基本可以达到90%。而最容易失分的也就是剩下的10%,问题主要会出现在以下几点:
1.被题目绕晕
2.不知道解题方法
3.概念不清导致出错
4.忽略了细节。
选择题在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两方面考察比较仔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相信拿到高分并不会太难。
1.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看似很容易,但要真正掌握除了能够将概念记住之外,记清、记熟也是必不可少
2.完整理解基本概念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三学生最常用也是最熟悉的一个自然规律。但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只看到了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而忽略了其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以及原子个数不发生变化”。这样便很吃亏,知道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更全面的了解,还能为解题提供新的思路。
3.摒弃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也是造成错误的一大原因,在特定环境下学习到的知识往往成为学生惯性思维的“重灾区”,例如: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学生往往会联想到酸碱盐。确实两者容易出现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但不意味着只有酸碱盐中会出现这两种反应。
4.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各式各样的反应现象是化学学习当中经常打交道的环节,也是最令学生头痛的环节。有着相同现象但却在不同情况下发生亦或是在相同情况下发生却有着不同现象等等。但无论如何,正确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就会使得这类问题引刃而解。
二.填空与简答复习技巧
1.化学符号的题
要弄清题意,是写化学符号还是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2.溶解度题
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有固体析出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NH4Cl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下降”如Ca(OH)2
3、流程图题
流程分析的基本步骤
1)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
2)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从几个方面了解流程:
A.反应物是什么
B.发生了什么反应
C.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
3)从问题中获取信息,帮助解题。多数试题重点考查利用题干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物质的制备,考查有关化学实验操作。同时考查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解题理念
学以致用,物尽其用,综合应用
考虑成本,考虑环保,考虑现实
A:从绿色化学方面作答:对综合生产效益有何影响?如原料成本,原料来源是否广泛、是否可再生,能源成本,对设备的要求,环境保护。
B:常见文字叙述套路
a.从溶液中得到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b.在写某一步骤是为了除杂是,应该注明“是为了除去某某杂质”,只写“除杂”等一类万金油式的回答是不给分的。
学会评价(方案的优缺点)
评价方案时,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提高产量与产率;
2)减少污染,绿色化学
3)要考虑节约成本
4)生产设备简单,生产工艺简便可行
4、常见物质检验
检验的关键在于实验现象的记忆,以及区分容易混淆的情况。以下就课本中出现过的几种物质以及元素的检验做一个总结。
氧气:氧气的检验一般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盛有气体的试管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此气体是氧气。当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的情况下,一般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若铜网变黑,则证明含有氧气。此方法也可以用于除去氧气
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氢气的试管,发出爆鸣声则可证明为氢气。当与其他气体混合时,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若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且有小液滴生成,则证明混合气体中有氢气。
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以上两点的气体还有一氧化碳,因此在检验时要注意区别,若是一氧化碳在还原氧化铜的时候不会产生小液滴,而是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上文提到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也是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在初中阶段除非有信息提示,不然有此现象的皆认为是二氧化碳。
注意CO,CO2,H2,H2O这几种气体的检验,先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再检验CO2的存在;把二氧化碳和水除尽后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通过检验生成了CO2和H2O,从而确定CO和H2的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之前一定要先除去CO2,再干燥。
钠元素:钠元素的检验等同于钠盐的检验,使用焰色反应。用铂丝蘸取待测液,随后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中,若火焰颜色变为黄色,则可证明该溶液是钠盐溶液,即含有钠元素
钾元素:钾元素的检验等同于钠元素,使用颜色反应。用铂丝蘸取待测液,随后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中,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火焰呈紫色,则证明该溶液是钾盐溶液,即含有钾元素。
碳酸根:碳酸根与其他试剂反应有两种明显现象,一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
该气体可以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是可以和钙盐、钡盐反应可以产生白色沉淀。因为方法二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检验碳酸根一般使用方法一。
硫酸根:由于硫酸钡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因此一般是用钡盐检验硫酸根。能够产生不溶于水以及稀硝酸沉淀的物质视为含有硫酸根,但是此方法有一个弊端,容易和盐酸根产生相同的现象,因此在检验时要尤其注意试剂的选用,具体内容将在“鉴别”板块中做详细讲解。
盐酸根:由于盐酸根(氯元素)可以和硝酸银溶液产生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所以可以使用硝酸银溶液进行检验,但同样也要注意干扰情况的出现。
酸、碱性:酸性和碱性可以利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检验。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即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或者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即碱性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有酸性和碱性的不一定是酸或者碱,很多盐类也具有酸性或碱性,在检验的时候需要注意。
5、化学实验综合题
化学实验综合题是实验考察的主要形式,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也是中考试卷中容易失分的题目,复习中要对薄弱的基本实验及时复习,做到理解原理、举一反三、归类总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1)解题思路
①巧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②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③看准图,分析各项试验装置的作用
④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解题技巧
一个化学实验,必须依据一定的实验原理,使用一定的仪器一起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并按一定的顺序操作,才可能顺利完成。据此,一套综合实验题,我们总可以把它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系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再由各个小实验确定各步操作的方法,并由各个小实验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操作的先后顺序,解答相关的问题,其基本思路为:
(3)对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方案进行优劣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对一个实验方案的评价,要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原理是否正确,即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
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③是否节约药品,即原料的利用率是否高;
④操作是否简单,即操作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⑤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
⑥是否有实验误差;
⑦方案是否有新创意;
⑧安全性是否好等等。
能达到上述八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至于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就是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题意来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要正确解答实验探究题,还要搞清楚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路方法、过程类型及遵循的“四性”原则,即科学性、安全环保性、可行性、简约性(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不同的题型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实验探究题常考查点
A.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方法:(三种方法)
a.滴加足量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b.滴加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钡)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c.滴加氯化钙溶液(氯化钡)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B.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方法:(分两步骤)
a.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氯化钡)观察有沉淀产生
氯化钙(氯化钡)为中性,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氯化钡)为了让碳酸钠充分反应
b.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铜盐或铁盐)观察相应的现象。
有关检测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考题。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物质成分检测、气化后的成分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物质成分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① 有水蒸气生成的,先检测水蒸气,再检测其他成分。
② 对于需要进行转化才能检测的成分,如CO的检测,要注意先检测CO中是否含有CO2,
如果有CO2,先除去CO2,接着对CO实施转化,最后再检测转化产物CO2。
③ 若试题只给出部分药品和装置,则应需要给出必要补充;若有剩余,则应进行筛选。
④ 如采用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些要求对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操作步骤都做了限定,必须高度重视。
⑤ 要十分重视药品的名称,有些题目要求指出药品的名称,这类问题很难回答准确,如有些药品的准确描述为: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浓硫酸、 NaOH溶液等。
⑥在定量分析中注意,称量的物质必须是本试验中产生的而且要吸收完全,如测定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出样品与硫酸反应后,可以用碱石灰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但是
A:反应前先通入氮气(与反应无关的气体都可)排装置中的空气;
B:反应后也要通入氮气(与反应无关的气体)目的是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前必须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D:实验的尾部再连接一个碱石灰的装置,目的是防止空气对实验的干扰。
E: 只能用稀硫酸不能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被碱石灰吸收。
初三化学化合价详细讲解
一、什么是化合价
化合价是由一定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化学键的数量。一个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外围的电子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围是分层运动的,化合物的各个原子是以和化合价同样多的化合键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化合键有两种:因为惰性气体最外层电子数已经达到了2个或8个,所以惰性气体(现统称稀有气体)一般不能和其他物质化合。各元素的化合价参考元素氧化态列表。化合价的概念就由此而来,那么元素的核外电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就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合价,便表示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而设置的。学习化合价时你应该了解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定。
化合价是化合物物质中的原子得失的电子数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
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时原子的得失电子的数目。
化合价也是元素或根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注意: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性质只有跟其他元素相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就是说,当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时,即没有跟其他元素相互结合成化合物时,该元素是不表现其化合价的,因此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比如Zn、C、H等。
二、关于化合价的记忆口诀大全
化合价口诀化合价一:
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
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
氯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一三金。
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
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化合价口诀三: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全都齐;铜以二价最常见。
化合价口诀四: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常见根价口诀: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
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
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初中)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三、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及一般规律
1、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试区别与Ca2+,与S2-中数字的含义。
表示钙元素显+2价(或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硫元素显-2价。
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S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2)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3)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元素在不同(或相同)的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4)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5)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性质,那么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综合与七大误区
下一篇:总结酸的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