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学习 > 初中 > 初三 >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5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以为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右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1

  犹记得,苏东坡曾在一首词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话不免有些调侃自己的意味。的确,似乎没有什么能比这两句诗更确切地形容苏轼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了。

  熙宁九年,“乌台诗案”轰动京城。苏轼,一个本可以在仕途中扶摇而上的人,便因此,彻彻底底地沦为官僚的政治牺牲品。诬陷入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最终被贬黄州。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命运仿佛一直在与他开玩笑,他的贬谪一发不可收拾。但无论是何时,在黄州的那五年,无疑是苏轼人生中最为精彩和重要的一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均为苏轼在黄州所作。这些名篇流传至今,仍为人所敬仰。

  在官场中,苏轼耿直不阿,坚持己见。而离开了官场的他,失去了一切,唯独这份率真的心境,一直伴随着他,形影不离。仕途失意,他有过心灰意冷,但他从来没有把这当做自己心灵的枷锁,他永远是那个苏轼,无论是在险恶的官场中,还是贬谪黄州,他始终坚信“人间有味是清欢”。可以说,正是旷达的胸襟,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使他在逆境中,留下如此多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刻,不禁又想起了他的那篇《赤壁赋》。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黄州山水神游,苍颜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仿佛又在这黄州山水中找寻到了自我。大江辽阔无边,小舟茫然无际。它想飘到哪里呢?苏轼不会知道,他也不想知道,那就任它去吧!正如自己的宦海浮沉,不知何时而尽。苏轼只是淡然地面对这浩荡江水,苍凉秋景,慷慨而歌,托遗响于悲风,从清风明月中寻得慰藉。

  清冷的秋风刮过,给这浩渺的天地间,又平添了无限悲凉之感。赤鼻矶上,明月初升,举酒属客,又何尝不是“对影成三人”。一舟,一人,在这天地之中竟如此渺小,但这并不能妨碍苏轼内心的清淡如水。其实苏轼如何不想做出一番政绩,无奈时局使然,他只能做一个出色的文人,而不是出色的政治家。《赤壁赋》中有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想,这就是苏东坡的最终追求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2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朝代,我似乎看见你在遐想。我惊叹,身后沧海横流,你却安之若素。时间如风,如沙,想抓却抓不住,握于掌心流于指间。弹指一挥间,反倒使我越陷越深,陷入你的文字,陷入你的风华。

  品一杯清茗,闭目凝神,思绪穿越缕缕时光,我陪你一起浅吟低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其间总有一股淡淡愁思,令人黯然神伤。江月依旧,无奈你早已仙逝。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你定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会有这么一个俗子如此痴迷地追寻着你。

  去年夏日,一个人,一背包,一张至四川成都的火车票,一场宁静的旅行就此开始。起初眉山并不在我的计划之中,可在火车站看到眉山的车次时,我便猛地想到了你,我无法解释是怎样一种冲动牵引着我。眉山是你的家乡,于是我坐上了开往眉山的火车,循着历史的长河,希望寻到你的足迹。我来到了三苏祠,这里便是你的归宿,在那里我虔诚地烧了一炷香,之后我放慢脚步,安静地打量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巷、盆景、古物、浮雕……我只有通过这些去触摸你,还原你笔下的如画江山。走在青石铺就的小道上,我徘徊、彷徨,同时又有些许释然。我浅唱着你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低吟着你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后我沉默了,不如再多燃一炷香,把一切冗杂抛开,带着信仰,为你再次深深地鞠躬,然后悄然转身。

  坐在祠前的台阶上,我静观过往游客,成群结队,谈笑风生。他们有的相互讲述这里的文物,有的用手中的相机把这一切定格,之后再说着笑着满足地走开。我静静地看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该怎样开口。我倚在石柱旁,抬头便看见了一副对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此联句式工整,仄起平收,大气磅礴,现在想来不知是为你而作,还是为这尘世中的观光客而写。

  心是潮湿的,天空亦是潮湿的,不知何时,天下起了微雨。我没能如你般超脱,在雨中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也未如你般潇洒,能够候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我触摸不到你,便撑着黑色的伞,安静地闭上双眼,想着从伞下飘走的每一阵清风,可以默察你的灵魂。

  东坡,我在你的故土摸索你生命的印迹,但也只是匆匆掠过。时光恰似尘埃,足以湮灭一切,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幻之旅。

  既然寻不到你,不妨让你活在书中,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苏东坡传读后感3

  寄一叶扁舟,捋一轮明月,载一船星辉,品一壶美酒,我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执着而坚定地仰望着那位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的苏东坡。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东坡是个豪情万丈的人,他少年时受到父亲苏洵的耳濡目染,以“澄清天下”为大志。她的才情,被欧阳修所赏识,于是开始了他的仕途,也是他传奇人生的起点。可好景不久,噩运奔腾而来,因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和而自愿流放杭州。苏东坡是个正真率性的人,他自然不会明白官场的凶险。他只是看到受苦的百姓,动荡的社会,他想要拯救却有心无力。无情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初衷,美丽的西湖是否给了他答案?

  苏东坡对亡妻王弗,亦是情意绵绵。仕途受挫后老天爷似乎还要给苏东坡一个无情的打击,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双重的打击让苏东坡疲惫不堪,倒不出心酸与凄苦惟有泪千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悲恸的悼词穿透纸背,化为无形的泪与思念。他在梦中,似乎看到了小轩窗,美丽的妻子正在梳妆打扮。

  苏东坡还是个重手足之情的人,特别是对弟弟苏辙。被贬黄州期间,七年未见弟弟,只能对月饮酒吟诗,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与美好祝愿。

  人有悲欢离合,豁达的东坡只好但愿人长久,长里共婵娟。孤独的苏东坡,何时才能与子由举杯邀明月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起苏东坡,就不得不提黄州。因为黄州是苏东坡的转折站,突围城,炼功房。当年,经历惨痛的“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作为一名罪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伤痕累累地来到了黄州,这个注定要与苏东坡产生千古对话的地方。

  失意苦闷得苏东坡终于在此体会到了人性的苍凉。平生好友面对东坡情真意切的信时竟无一人答之。陪伴他的,只有清冷的残月、冰凉的寒枝和“寂寞沙洲冷”的凄苦心境。

  然而,苏东坡怎肯向现实低头成儒夫?他收起了官场的尖利,洗去了人生的喧啸,寻找无言的山水对话千古的文人。一蓑烟雨,一双芒鞋,一柱竹杖,便可吟啸且徐行。面对如此的大起大落,又有几人能做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与无情”呢?

  与其说黄州是苏东坡沉寂的安身之处,不如说是他的起点。在这里,苏东坡开垦耕作,游山赏月,原始的气息慢慢使它变得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这种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茫,是宽阔而不腻耳的音响,温和隽久,纯净自然。于是,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三赤壁”产生,留给人们“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超脱淡然。

  人们常常同情与苏东坡的悲苦遭遇,可正是这些磨难成全了一代才子。人们会铭记那位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苏东坡,却很少记得那位在宦海浮沉的文忠公。

  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的起伏跌落让苏东坡渐渐变得豁达脱俗,养成了“自适其乐,忘得失,齐生死”人生观。儒家使他安得其命,道家使他顺其自然,佛家给予了他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苏东坡,仍然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淡然地面对荣辱得失,生死无常。

  苏东坡经历了入世、出世、忘世到遗世,愈老愈熟。“江海寄余生”式的洒脱,也只有天真勇敢的苏东坡能做到吧。

  醉笑陪公三万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却不曾被历史的泥沙掩埋,而是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榜样与楷模。我钦佩苏东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写作风采,更敬佩他的豪迈、豁达、超脱与真诚。我虔诚地拜读苏东坡的遗墨,细致地品味苏东坡的人性魅力,苏东坡教会了我笑傲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4

  苏东坡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出生在眉山,偏僻的山区,在当时是极不起眼的,但凭他清新脱俗的文采,得到了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声名大躁。但因母亲病故,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返回家中。

  后来,他再度返京,因王安石变法一事,主动请求离京,四十多岁时,他调任湖州知州,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有心人利用,苏轼遭到逮捕,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之后他经历三次贬谪。其中,令人映像深刻的便是那三次贬谪黄州,惠州,颍州。苏东坡,他是不幸的,取仕的路途跌宕起伏,贬谪,升耀,一次又一次在他身上上演;但他也是幸运的,他有着乐观的态度,苦难在他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他有着将苦难当作乐趣的能力。因如此多次贬谪也创造了他。他在被贬期间创作做出许多炙快人口的文章,流传千古。

  他几次修建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他深受百姓的爱戴。

  他为人直率,有话就说,不遮遮掩掩。他的妻子曾多次提醒他,但他毫不在意,一如当初。他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酒后说多了话,在帘后的妻子听着丈夫的朋友的言语,明白那些朋友不值得深交,苏轼不以为然,落得最后被那些人举报的悲惨下场。

  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田陪卑院乞儿”。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边可以和高僧结交,探讨佛学真理,一边亦可以和名妓作乐,把酒,论诗。他练习瑜伽,炼制丹药,求长生不死,但他也并不在意,不论结果,仿佛只是一时兴趣而已。

  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可与米芾,

  李公麒合称唐宋三大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一个伟人他的身躯已死,但他的名字是个记忆;但他的思想,将千古不朽。

  苏东坡传读后感5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苏轼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种.种况味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借鉴。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烦恼,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对挫折时的无所适从,我们不妨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超脱些,豁达些,用心的生活,将当下过好,过充实。

相关文章:

1.《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2.林语堂作品《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

3.《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4.苏东坡传1000字读后感五篇

5.《苏东坡传》读后感学生作文

6.《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06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