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学习 > 初中 > 初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好历史知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

  考点一 隋朝大运河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答:河:大运河 人物:隋炀帝

  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

  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

  (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

  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答: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

  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

  考点三:科举制

  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

  (1)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什么意思?“长策”是指什么制度?中国什么时候正式形成?唐朝时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答:意思:“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长策:科举制; 正式形成:隋炀帝时; 最重要:明经和进士两科。

  (2)举例说明唐朝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至少两例)

  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材料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答: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4)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三,说说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答:变化:实行八股取士;影响: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5)以上两种考试制度共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考试内容?

  答:目的:选拔人才,以巩固封建统治; 共同考试内容:儒家经典。

  (6)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

  答:考试不断标准化、规范化,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越来越加强。

  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

  材料二: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1)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当时的帝王是谁?

  答:目的地:日本; 当时帝王:唐玄宗。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当时的帝王又是谁?他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分别是哪里?

  答:人物:玄奘; 当时帝王:唐太宗;出发地:唐都长安;目的地:天竺(那烂陀寺)。

  (4)材料二中人物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什么著作?这部书有何价值?

  答:著作:《大唐西域记》

  价值: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材料中的两个人都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品质: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辱使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和毅力。

  启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吃苦,要有耐心和恒心。

  (6)两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说明此时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海陆并举,兼收并蓄。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考点五:四大发明

  材料一: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初次

  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惟以指南针为则,尽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1)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能得到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材料一: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材料二:北宋时,我国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

  材料三: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2)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传播者:阿拉伯人;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项是什么?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另外三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降低了纸的成本,便于推广,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大大增加了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考点六: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两宋时期,人们普遍称赞江南的富庶,南宋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

  (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请你举出手工业发展的领域有哪些?(3分)

  答: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制瓷业繁荣;造船业非常发达。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里?宋代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

  答:地点:四川;机构:市舶司。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日趋繁荣,大城市中出现的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的场所是什么?

  答:瓦子

  2、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何时完成?

  答:南宋

  (2)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三国以前,特点: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重心、经济重心都在北方;

  第二阶段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并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三阶段北宋到南宋,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并不断巩固和发展。

  (3)“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哪一地区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

  (4)请说出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①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②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③南方的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④棉花的种植范围也扩大到长江流域⑤江南丘陵新辟许多茶园。

  3、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目,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三:《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四:“苏湖熟,天下足。” ——民谚

  请回答:

  (1)历史上称材料二中的“全盛日”是什么?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答:“全盛日”:开元盛世、杜甫:诗圣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

  答: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南宋。

  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材料四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答:苏:苏州,原因:苏州和湖州在宋朝成为重要的粮仓。

  (4)由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远远超过北方。

  4、材料一:“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材料二:

  ……货币同为一色纸造,印文用屋木人物,

  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以为私记。”

  ⑴以上两则材料中的货币分别叫什么?

  答:材料一交子、材料二会子

  ⑵材料一中的货币具有怎样的地位?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

  答: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地区:四川

  ⑶这些货币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原因:那时,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说明:宋代商业的繁荣。

  意义: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20045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