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识渊博,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
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后感
曾经我觉得《论语》离我们很遥远,孔子更是遥不可及的。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不是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它一定是很深奥的,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我们学生又能有多少指导作用呢?直到我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才明白《论语》可以离我们如此之近。妈妈给我推荐了于丹的《论语心得》。
一点点的读下来,我几乎对论语着了迷。正如于丹老师所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的生活,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孔夫子曾夸奖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缺衣少食环境艰苦,对别人难以忍受的生活,他却可以自得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现今的社会也有人生活清贫。然而我认为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哀叹抱怨的时候,他却不改乐观的态度。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喜新厌旧”,有了新的文具就马上把旧的扔在一旁,不喜欢的衣服就不穿,不爱吃的饭菜浅尝辄止,如果我处在颜回的境地不知该怎样了。诚然,谁都不愿过苦日子,但是好的物质条件并不能使我们保持心灵的恬静和安宁。学习《论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一个是“恕”,一个是“仁”。子贡问老师孔子:“有一言可终生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什么是“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注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说起来不难,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却还在反复想,这么可恶的人(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可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不“恕”人的同时实际上是不“恕”己,自己反而受到更大的伤害。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樊迟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告诉他“爱人”。
他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知人”所以说我们不仅是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莫因善小而不为”,身边的小事,往往举手之劳就可以给他人带来方便和快乐,何乐而不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我也有许多美丽的理想,并且一直为自己所谓的“远大”理想而自豪。学了《论语》我才明白,志向并非越高远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这远比他的外在业绩更加重要。、最后我想借用一句于丹老师的话:“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后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学而时学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对待朋友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去完善自己的……这些都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说出来的,对于生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论语》这部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已成为中小学生,乃至成年人阅读的经典书籍。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言行举动纪录下来的,通过此收,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为人及其政治主张,礼节思想等等。而我从这字里行间,品味出了不平凡的语言,建立起我的个人坐标。
以前,我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一天天堆积,直到考试前的那几天,才搬出来“啃”,总是弄得焦头烂额的。《论语》就像学海中的一盏明亮的灯,它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从此我不耻下问、渐渐地消灭难点。
以前,我交的朋友一群一群,有的叫我出去玩,有的叫我学习。《论语》告诉我择友的标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我便懂得了朋友不可乱交,要交有礼节、谦逊、诚信的朋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以前,我只顾做完作业就休息,虽然这道题会了,但遇到类似的题目,便又去问同学,其实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论语》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之。”这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便是四个字——“举一反三”,对啊,题海如此之宽,如此之广,要想在题海中解决所有的题目,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这样可以锻炼大脑,战胜题海,成为题海中的一名优秀“水手”。
当你出门在外时,你是否会孤单,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论语》则告诉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你不必难过,不必想念,还有众多兄弟陪伴着你,我们要乐观对待发生在周边的每一件事。
《论语》中的名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乐观,积极。我佩服孔子这位圣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话,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论语》便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如果说,学习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历程,那么,《论语》便是那扬起的帆,助你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以《论语》为坐标,将会体验出人生的酸苦辣咸,将会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之所在。
论语读后感
说到国学经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意思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仁义而不遵循实践,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我认为写得好。品德不修养,如何去服人,学问不加以进求,融会贯通,如何应用。我们中学生缺的不就是这些?孔子还指出,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也极为重要,要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看到贤德之人就向其学习;看到不好的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
孔子说:”君子关怀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仁义,小人关心物质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则不断的走向沉沦。”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而圣人则是指对道德理想圆满实现的人。
列宁就是一个特别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满嘴脏话;厕所里,清洁工特地在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地往水池和便池丢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放着“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照吸不误;候车室,有人对垃圾桶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使地面龌蹉不堪……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实质是缺乏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是不容这些不讲公德的行为长时间存在的。讲公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个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方人生哲学的核心,它对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重要,有利于大家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论语读后感
《论语》让我明白了······一本《论语》让我爱不释手。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谈过之后,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也深深的感到惭愧。
《论语》的真谛是就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他的精华则在于叫我们做人的心态。《论语》让我明白了孝敬。“百善孝为先”,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正到了自己当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多不容易。所以我们回报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小到打扫房间,洗菜等,等到我们完全了解父母心时,我们也就长大了,懂事了。《论语》让我明白了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如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都是靠的诚信,比如一个新产品,必须有特别好的口碑才能够立足。集体是这样,而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在学习中一丝不苟,刻苦努力;在家中对父母要坦诚相待;对同学朋友要说到做到,不能有欺骗行为。
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论语》让我明白了仁爱。仁爱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我们都希望人们互相爱戴,然而“爱”字说起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着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是仁爱的一个宣传者,也是一个人爱的实践者;而我认为仁爱其实贯穿了整个人生,正所谓只有人人都献出了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世间无不充满爱。亲情中,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情中,和睦相处,帮助他人。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论语》让我学会了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反省---我认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得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孔子的那种心境和胸怀,我真的没有。细细回想,生活中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但要不断的努力。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对于这句话,我深感惭愧。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个人的许多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一点改进吧!
相关文章:
1.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
2.关于《论语》读后感600字8篇
3.关于《论语》读后感6篇
4.关于《论语》读后感7篇
5.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7篇
6.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7篇
7.《论语》读后感300字作文五篇
上一篇: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10篇
下一篇:坚持作文高二5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