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考 >

高三励志感人故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于高三的学子来说,学会励志很有必要,那么有哪些感人的励志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高三励志感人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三励志感人故事1: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很多的味道,让每一个认真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出其中的情感。

  有歇斯每个人都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就是复旦大学。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都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疯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己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老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在第一页上,只有几个字:复旦,等着我!第二页,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标——650分以上。第三页,是一段话:“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梦想。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我的未来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三页,一直默默地支撑我整个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老师说的:飞不飞得出这漫漫大山,就看这次高考了。许多有梦想的同学和我一样在心中默念着“必须赢下这场这场战役”!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第一次月考来临,也是从那刻起我开始感到高考的真实。国庆节放假的几天,我一天也不敢迈出家门,从祖国生日那天开始,一直到4天后放假结束,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其中的吃饭和午休都在书桌上完成。我闷在家里狠命学习,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做好头天晚上没完成的数学题,累了就幻想着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真的那样癫狂地甘愿做一个最老实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我想,那年10月,我曾经歇斯底里过。

  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

  月考过后,学校的宣传栏热闹起来,上面写着许多关于高三的榜单和通知,突然觉得我的高二已经走远了,远得我看不到一点曾经的影子。我只站在那里发愣,明白了自己贴在书桌上的那句话不再有故做姿态的意味。高三,不是要求你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也不是让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尽量让自己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有所得,所得的一定要利于高考。“为了高考,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我想着。每天的日子在不停地重复,简单充实,略显乏味。但是没有关系,我愿意,一切都值得!

  早晨,爬到学校五楼教室时我气喘吁吁睡眼朦胧,困了我就扯我同桌问问题:“把唐朝的文化史介绍一下……”或者面对着成堆发下来的还飘着油墨味的复习资料,有点神经质地发牢骚:“最近纸张是不是降价了,以至于学校毫不吝啬地发了这么多?”随后,在座位上翘着脚忘乎所以地抱着书捏着笔拼命背历史,分朝代和专题背,背到连书都想扔到窗外去;中午吃饭时嘴里塞着饭同时翻看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把自己想得比国家总理还忙;放学后在操场上慢跑,还逼自己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像许多文章里面描述的一样,旁边放着一杯咖啡,其实有没有咖啡无所谓,我也没喝过几次,或许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罢了……这是我的一天,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天会不会让别人很“鄙视”和觉得太夸张了,受不了。但我真的是这么过来的,我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深陷在高三里,只知道机械般地吃着饭,上着课,做着题,平静得如同家乡的小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试卷如约而至,轮番轰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这还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各科老师还商量着什么时候时机对头了再来和同学们用试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战斗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的课程表全面改版,两节课连堂上那绝对是正常情况。我们每天都会交上N张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复习心血的试卷,也会收获N张批了鲜红分数的试卷。分数,这个具有强烈刺激性质又很值钱的家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高三学生震慑不已,即爱又恨。虽然我早已“身经百战软磨硬泡”地成为了考试老手,可遇到考试我还是担心考不到好成绩,“百炼没有成钢”的郁闷笼罩着每一次将来的测试:感觉自己为数学付出了许多个白天和黑夜,却没得到期望中的红苹果。文科综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经的一科,4分一道的选择题,十几分一道的简答题,稍微一疏忽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分数突然没了,像错过一场华丽的邂逅,最终一无所获。可即使这样,我依旧每天嚷嚷着要考复旦,依旧每天拿着繁多的试卷仔细地做着,因为我的选择是没得选择,所以我一直学啊学……

  我喜欢有周期地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性非常强。一般月考前两个星期,我就会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两个星期每天的日程都填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复习,每科每天的任务都会很重。月考前的那两个星期是我最累的时候,因此每一次月考后我都会犒劳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与坏,只要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复习。我一直都奉行着“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原则。我是超级shopping迷,饰品店是我的最爱,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小心情,然后躲在小房间里用塔罗牌和自己游戏,玩到我满意为止,那是一件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奇的事情,这也许算是我高考无趣生活中最好的点缀。生活总得有点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学习的时候,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过了这个坎儿,会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时效率就会高很多,再难熬的分分秒秒也会觉得值得。

  成绩下来后,面对着“状元”的身份,老师和爸妈的脑子里全是“北大北大”,一时间我自己变得不知所措,我终究放弃了我最初的梦想复旦,选择了北大,北大的魄力对于每个高三生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咨询会那天,我特意去了复旦大学的展位看了好久,然后转身默默离开……

  高考后我整理了一年来用过的各种复习资料。学校印发的各科试卷拥挤着占满了半个书架,自己去书店买的套题(就是那种一套一套的类型试卷和习题集):语文83套,英语52套,数学65套,文科综合95套,除了文科综合的简答题没有全部做完,其他试卷和套题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记录了很多的笔记及注意事项,4本数学资料书,我从头到尾看了5遍,每一本都写着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语的专项练习,阅读做了两大本,完型填空3本,语法及其他单项训练3本,历史5本课本,背了7、8次,地理的地图,剪切了满满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装在口袋里的大小……别人总觉得我一直都是那么优秀的和一帆风顺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我一点都不觉得痛苦,但辛酸还是包裹住我的身体,包裹住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哭的我。想起每个晚自习时看着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个小巷,等着妈妈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数学遭遇瓶颈期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都没去学校面对着墙壁发呆六神无主的崩溃样子。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让我在高考前吃尽了苦头,这样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顺利过关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过来,因为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学习方法,也许我的方法就是一叠加一叠的“题海战术”和一轮加一轮的总结(包括学习总结和自我总结)。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高考后,我以此纪念我的高三。我决定在北大,在更远的未来,继续我“无趣”的生活,用微笑做面纱,像蜗牛般成长。

  高三励志感人故事2:炼狱三层,梦想就在前方

  高考已经结束近半年了,在北大也已经度过了大学时光的最初三个月。偶尔想起高三的时光,背景里总是有明媚的阳光。背对着太阳,我们曾经稚嫩的脸庞,已经模糊。逝去的,似乎总是美好的。回首时,仿佛又看到自己的一次次成长。

  高一,困厄中积攒腾飞的力量

  我承认,我是个没有天赋,没有特长的人,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刚从家乡来到市里的重点高中上学时,那种心里空空的感觉,和如今独自走在北大校园里的茫然感出奇的相似。复试只考到了第101名。表面上,我平静地接受了,但内心却是五味杂陈。从上学开始,我基本上都能考到前几名,一直都非常顺利。但高中全新的学习生活把我从这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中狠狠拽了出来。

  戴着中考状元的“光环”来到海拉尔二中,发现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小,大城市才是藏龙卧虎,考进市里的状元遍地都是。于是,第一次离开家,有了一点失落感和挫败感,也意识到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关于自己,关于父母——通过三年学习,我要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在学校住宿的第一个晚上,我满怀憧憬,强忍眼泪,我要将自己雄心勃勃的计划付诸实践。也许我的内心是比其他同学成熟一些的,因为我的理智永远占据上风。从高一开始,我就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我将自己的心腾空,只让一个鲜艳而醒目的词——学习——镌刻进其中。

  现在回想,自己做得有点过头,一心学习,却忽略了好多人和事。庆幸的是,我没有被别人忽略,红榜上总会出现我的名字,那是我当时最大的安慰。有得必有失吧,当初的生活或许单调,但也非常值得,那一年的努力,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一下学期,面对文理分科的问题,我认真进行了分析:第一学期的拼搏让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主要因为数学是我的软肋,而且学习和考试中的挫败感多来自理科;而文科的学习让我感到快乐,也在学习过程中丰盈了内心。于是,我不顾旁人对文科的偏见,毅然选择了文科,也因此走上了通往北大的路。

  高二,在人生转折处悄然蜕变

  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一切都是崭新的,我的心情也多云转晴了。高二是我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我开始悄悄蜕变。

  进入文科班,我似乎远离了以前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只要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余的时间就都是自由的了。每天过得轻松自在,也有心情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甚至有时上晚自习,也会压低着头和同桌聊一整节课。咳咳,当然这个是不好的,希望大家不要模仿。好在高一的时候培养了很好的听课能力,即使在偷偷聊天的时候,也不会错过老师讲课的重点,这种敏感连我自己也觉得神奇。

  我的生活也开始有了规律,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好。和高一时相比,我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去交朋友,讨论问题、畅谈理想。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的心态调整得很好,人也开朗了许多。有了好心情,成绩自然不会落下,一直稳居年级榜首。

  我喜欢文科班的气氛,很活跃,这和理科班形成了鲜明对比。下课时从理科班门口经过,一眼望去,同学们都在睡觉。老师说我们学校的理科班跟坟墓似的,而文科班的学生却总是精力充沛。

  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样的班级里,我很少感到困倦。高二,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

  高三,宠辱不惊上战场

  高三确实非常忙碌,但并没有江湖传闻中那么黑暗。很多时候,困难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只要你摆正心态,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关于高三的回忆,似乎没有学习,没有考试,只有跟同学一起在课间教室的走廊踢毽子、打羽毛球的身影。这就是好心态带来的。

  当然,好心态不代表放纵,学习上千万不可马虎。这一年,我除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和早晚自习,还充分利用细微的时间来学习,比如洗脸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在脑子里复习一下刚学过的知识。我还喜欢把事情集中起来做,做完了就无忧无虑、一身轻松,避免战线拉长,疲劳作战。

  我的成绩也出现过波动,从第一到第四做不规则运动。虽然只有几分的分差,但却对能否考上北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失落不安时,幸好有朋友、老师一直给我鼓励。这时我才明白,高三拼的不仅是智力,还有你的承受力。我渐渐能够做到无论是什么结果都坦然面对,只要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后来,大家惊奇地发现,那些像我一样抱着死就死了的态度进考场的同学,考得还都不错,有的还超常发挥;而那些一心想考重点大学、心理压力过大的同学却大都失常发挥。这就叫做宠辱不惊吧。

  在高考这场最后的战役中,要学会放自己一条生路。既要紧张地学习,也要轻松地生活,千万不要把学习中的压力带到生活中。

  经历过高考,回过头来平静地看待这一切,感觉就像经过了凤凰涅槃一般。现在的我,更有勇气独自面对未来的挑战了。大学,又是一座新的高山,我同样会征服它,登上最美丽的山巅。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努力,放好心态,就一定能顺利渡过高考这一关,领略人生更璀璨的风景。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作者简介:林丽渊,2007年高考广西文科状元,毕业于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高考总成绩672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其实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得“近乎无可救药”的女孩,喜欢背着包呼啦啦的“横扫血拼”大街小巷的各类店铺和疯玩种种不可思议的事。但为了实现她早已有之的大学梦想,高三时她全心全意做一个“无趣”的人,无趣地做了300套试卷。或许这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们总能发现,自我觉醒与人生盛宴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关系。北大的新生舞会上,想起高三“无趣的辉煌”,她笑靥如花。为了梦想,无趣点也蛮值得的!

  高三励志感人故事3:做一个笑在最后的人

  高考成功,是不是就可以尽情大笑了呢?如果你仅仅把“考上大学”作为你的终极目标的话,那自然可以,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考上大学”与成功之间还有着长长的距离,这一距离有时甚至就是一辈子。我们已经见惯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看多了大学生给仅有小学或中学文凭的老板打工的现象。我们提这个问题不带一点偏见,只是为了说明一但是多少人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仍对文凭抱着狂热的执着,这一点中外皆然。美国曾出版了一本叫《羊皮纸偏狂症》的书。因为美国的大学毕业证书是用羊皮纸做的。书中批判了那种拘泥于一张“羊皮纸”的“病态的人”。日本教育家伊藤隆二也指出:要想从日本人当中找出不拘泥于学历的人是极其困难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学历———而且又要追求毕业于“一流大学”的标签呢?“学历病患者”相信,毕业于“一流大学”才是实现“功成名就”可靠的通行证。看来在对文凭的看法上,各国倒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实所有对文凭狂热执着的人,并不是相信文凭就等于成功,而是迷信文凭能带给他们意想中的成功。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个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但科莱特委婉地拒绝了。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个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个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就学历来说,比尔?盖茨与科莱特是无法相比的——前者是大学仅读一年而后者是博士后;但就成功来说,科莱特与比尔?盖茨同样是无法相比的--当然这种成功绝不仅仅是就财富而言。

  因此,看淡高考,视金榜题名为“外加的一条藕”,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成功的良好心态。一旦高考这个目标被异常地放大了,就挡住了其他很多可能更加远大的、更加有意义的理想,使得它们不能被发现(至少暂时不能);如果我们的理想超越了“高考”,我们就会自然地认为“考上大学”以及“上大学”无非就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步而已,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通过“高考”这一关,从而以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迎考。

  
看了“高三励志感人故事”

21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