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传承的薪火,是支撑人类生存的信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文化的与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点1:文化的与特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考点2:文化的形式
由文化表现形式分: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点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影响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其一,从国际社会的总体格局上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其二,从中国的发展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考点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考点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点8: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9: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形式: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联合国以名录的方式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考点10: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点1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12: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双向的。
(2)文化传播途径:
①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点13: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2)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3)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14: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15: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影响(作用):
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考点1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考点18: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
(2)教育: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教育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考点19: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考点20: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考点21: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2)创新与继承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文化创新要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考点22:创新与借鉴、融合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一个发展本民族文化、“取长补短”、文化创新的过程。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且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考点2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考点2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地位: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特点:历史悠久,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牲。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考点25: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我国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考点2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
基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点28: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是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不同。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29: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考点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
重要性:
①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必要性:
①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考点3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在:①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文化知识;③提高道德素质;④推动生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等。
(2)措施:(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考点3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3)发展大众文化要求
①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⑤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考点3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③措施: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措施: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考点34: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①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②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考点35: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1)先进文化的含义
站在时代的前列,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重要性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考点3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
③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考点37: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
① “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②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③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等活动。
考点3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根本任务: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主要内容
①培育“四有”公民;
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考点39: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考点4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考点41: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1)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2)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考点42: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1)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关系: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3)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重点解析: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一篇:高三政治必修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