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三 >

高考语文最全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一句不中听的话,阅卷老师阅读时的心情可能就是你作文的分数,我们在写作时要多分几个段落,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脉络清晰一些,也便于阅卷老师把握你文章的主题。一起来看看高考语文最全复习知识要点梳理,欢迎查阅!

  知识梳理·重点

  论述类文本

  一、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此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论述类文章难度很大,万一做得不顺畅,不能影响心态,自乱阵脚。

  三、明确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二)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3)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4)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6)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四)比(干扰项)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

  全国卷阅读文字量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阅读理解类题目时,不仅要快阅读,更要准阅读,对于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来说,更要提高这两个板块的阅读速度和准度,为解答文学类文本和写作留足时间。两道选择题占去实用类文本1/2的分值,本专题要想取得理想分数,两道选择题不容有失。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根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任务要求,其策略关键当抓住三点。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性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建构文本意义。对于由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独特的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二、非连续性文本答题技巧

  1.理解、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客观题)

  答题要点:一是要看清选项,细读材料。在阅读文本时要概括陈述重点,注意与选项相关的细节;读图时除了关注图表信息之外,还要注意图表与其他材料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注意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样,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对比选项与原文的差别,新闻选择题的设误方式同其他现代文选择题的设误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从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混乱、混淆是非、混滑时态、曲解文意、武断绝对等角度设下“陷讲”。解题方法都可以通用比对法,但因各类新闻文本的特点有所不同,其选项的比对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非连续性文本侧重于文中信息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的比对;连续性文本侧重于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对,但无论是哪一类文本,其解题的原则都是据文而答、依文而判。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题要点: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是不同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所以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联系,要有整体意识。另外,要根据题目有意识地淘汰非相关信息。组织答案时可以在摘抄原文关键词句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重新组合。

  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是指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所谓整合是指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解题方略】概括理解题解题3步骤

  1、审题,明方向:要特别注意题于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以弄清筛选整合哪方面的信息。

  2、读文,巧筛选:依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尤其要注意勾画关键词句,以此筛选出重要信息。

  3、整合,求规范:在筛选到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②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角度、方式一致;③答案在表述时尽量利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换;④根据题目赋分,合理分条,比如赋分为4分,一般答案要点有2个或4个。

  3.比较类试题

  答题要点:非连续性文本比较类试题往往要求考生分析同一主题下不同材料的异同点。答题时一是要注意比较事件的陈述角度,看内容的侧重点;二是要注意带评述性的句子,了解材料观点的倾向;三是要注意材料中的不同数据。

  4.图表解读类试题

  答题要点:非连续性文本有时候会根据图表设置问题(客观题),或者问题需要根据图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解答(主观题)。答题时要明确图表统计对象,抓住变化规律,树立整体意识,结合其他材料分析图表中的相关数据。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其它技巧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四、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之“作用题”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

  文章开头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1.设疑法(悬念法)

  好处(思维方向):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好处(思维方向):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3.其它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二、结尾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1.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对比、烘托。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⑥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④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⑦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①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六、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七、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八、人称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九、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十、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角度)

  (1)特点+身份: ①借助情节发展(据情论人) ②借助议论性语句(作者的或者其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③借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人物形象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某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这一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B、揭示或凸显主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物象的作用如果小说中引入了特别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④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A、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 D、通过“我”的情感来突出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

  重点

  1.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建议过一遍(参看一轮复习虚词总结)。

  2.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一轮复习资料句式、活用总结。

  3.翻译:注意对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温馨提醒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不正确”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翻译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删、换、调、补、贯”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

  重点

  1.强调四看(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看要求)到位。

  2.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3.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

  (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5)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温馨提醒】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

  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名句默写

  以考纲划定的篇目为主。

  【温馨提醒】

  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课本64篇诗文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作 文

  高考作文命题重点关注的是:社会热点、智慧人生、情感体验。

  总原则:

  一、审题要准确,不能偏题;贴着材料的主旨或提供的主题来写。

  二、不带外伤——缺题、字数不够、错别字、篇章不完整。

  三、不带内伤——观点不可偏激和错误;内容重心把握不当;观点过于晦涩和情感混乱等。

  四、从结构到题材熟记三至五篇作文,认真翻看作文讲座写作指导材料以及印发的作文素材。

  (一)审题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有“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这三种题型,而在这三种题型中,“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是主流题型,“话题作文”将逐渐淡出。

  新材料作文是近年来考查的热门,要注意分析材料,首要要确保观点的正确。命题作文看似简单,但要注意挖掘内涵,否则会千篇一律。对于比喻性的命题作文,要注意有本体到人生与社会。话题作文的命题一般有由四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审题时要审材料、审导语、审话题范围、审注意事项是审题的四部曲,缺一不可。特别是导语和话题范围,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指向所在,一定要仔细审查思考。

  1.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在含义,确保立意构思的准确。

  2.注意材料、提示语的作用。材料、提示语对话题一般有两种作用,一是阐释、引导,二是限制作用。

  3、审题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辨证分析,以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审题时的思考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一是对材料的分析要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上要体现由果溯因、逐层深入,要善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二是要有辨证分析的意识,分析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创新意识,其中,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时,也要注意有所侧重。

  (二)构思

  所谓构思,指的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

  1.文章立意要在对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缩小范围、以小见大。

  思考和分析材料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启发和感悟越多越好,并及时把启发和感悟记录在草稿纸上。而后,再根据与主旨的贴近程度和自己熟悉的程度从中选择一个最易于自己发挥的话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2.文章立意的思想要健康、向上、积极,少一些愤世嫉俗。

  立意要明确,不要太隐晦。好的作文要遵循“思想第一性”的原则,看问题不能尖刻,思想不能“灰”。作为一篇好的作文,基调可以沉重但一定要有健康的东西,体现“哀而不伤”的内涵,让人读后有所启迪,要给人以力量和活力,不要只流露出悲观甚至错误的思想。包括作为论证依据的典型材料,要慎重地区分其正面或反面的色彩,尤其是对于公认的事实材料,绝不能搀杂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于伟人或罪人的评价绝不可因自己的肤浅、片面认识而随意更改甚至是颠倒,如果是出现“正例反用”或“反例正用”的情形,则不仅仅是观点问题,而是思想、原则问题,这样的文章,得分绝对是最低档次的。

  3.材料引用既要突出典型,又要体现新意。

  同学们在确定了文章立意之后,却往往觉得难以动笔,这主要是在材料的引用上卡了壳,想不出哪些材料可以引用。其实,这时候如果我们能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完全可以从记忆的深处搜索到所需要的合适的材料的。我们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索可用信息:有关的学过的课文、学过的哲学原理、看过的课外书刊、周围发生的相关事情、老师介绍过的佳作等等。

  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四点。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尽量选用鲜活的、近期的、有较高知晓度的典型材料,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像“伟大诗人李白、发明家爱迪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人民公仆孔繁森、贪官污吏王宝森”之类的缺乏新意的材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二是热点材料引用要出新意,适度提及。如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十八大、“感动中国”等。三是对所举材料一定要及时地展开分析阐述,要避免光举例不分析、以事例的堆砌替代论证的现象,对材料的分析是联结文章主旨和所举材料的桥梁,只有架构了这座桥梁,所举材料对文章主旨的支撑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四是在事例的列举上要淡化自我,不能以自己的肤浅经历、以自己同学的事例作为证明观点的重要依据,须知这样的材料是难有说服力的。

  4.题目设计要稳中求新,新颖别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给文章设计题目,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题目要尽量体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一看就基本上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不要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如坠入云里雾里。

  (2)题目的形式可以设计得新颖一些,起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5.结构安排要步步为营、胸中有数。

  主题有了,怎样写才能感染人、吸引人,需要我们对文章的框架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平铺直叙往往会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精神,这样的文章在阅卷时自然得不了高分。好的作文要求构思新巧,所谓“新巧”,指的是文章的内容要跌宕起伏,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所限,作文的材料往往容易雷同,这时就是考验构思能力的时候,同样的材料由于安排不同,效果就会不同,这就体现了构思的能力。所以当我们看到作文题目时不要急于动笔,先想一想怎样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想吸引人,首先自己要被吸引住,要想感染人,首先自己要被感染了;当你情绪波动,或想哭,或想笑,或是愤慨,或是欣慰……感到非下笔不可了,你就可以写文章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文章构思新颖、高人一筹呢?在正式开始写之前,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列出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做到胸中有数。如果是写议论文,一般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问题依次展开阐述分析,从而形成全文的论证框架:一是“什么?”即先揭示论点或论题的内涵,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亮出文章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态度;二是“为什么?”即围绕中心观点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和证明,在结构上可以是总分式、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对照式;三是“怎么样?”即在充分论证了论点之后,适当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或联系身边现实,明确正确的态度或做法。

  论证过程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规范性,文章的中心观点必须鲜明,尽量在文章开头明确地、直接地提出来,本论部分各小节的开头尽量要设置分论点;二是哲理味,思考要多角度、有层次、讲深度,尽量体现辨证思考的色彩;三是整体观,关系类的话题分析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相关概念,尤其要避免绝对化。

  如果是写记叙文,就要在细节描写、片段的先后顺序以及前后的衔接上动一番脑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章的结尾要通过适当的议论、抒情、感叹来较为直观地揭示文章主题。

  (三)表达

  1.文章的中心、主题要突出。

  议论文:中心句、观点句交待文脉。记叙文:感叹句、抒情句画龙点睛。

  2.文体选择既要体现自己擅长的文体优势,又要注意突出文体特征。

  首先是要把握文体,体现文体特征。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

  其次是在文体的选择上要慎重。每年考场上写诗歌、戏剧、日记或对话采访等类文章体裁的作文是有一些,但写得好、得高分的却是凤毛麟角,一万份也难挑出一份来。

  3.表达方式要刻意考虑,突出文体优势。

  议论文要“深”,也即文章的分析阐述要有深度,要注意逐层深入分析,由表及里揭示本质,角度要小,挖掘要深。记叙文要“细”,也即要注意安排细节描写,在叙述中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帐,可以适当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以增加行文的波澜。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记叙文中出现的人名要朴实,不要玩花样,像琼瑶小说中的单名、古怪的洋名等要杜绝。

  4.语言表达既要严密,又要有文采。

  作文一定要有文采,词语一定要讲究。这里讲的文采是一种运用语言的风格。其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是一种文采,有韵律、长句多、用词委婉、善于运用诗词也是一种文采。同学们在高考作文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风格和倾向美,让人读来有美的享受,让阅卷老师在整体上对文章产生好感。

  5.要灵活采用合适的表现技巧。

  (1)反问句、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

  (2)名言名句的选用;

  (3)全文要有一二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语句;

  (4)合理安排文章段落:有的同学在写文章时不注意划分段落,或永远都用“三段式”,这让阅卷老师阅读起来很费劲。说一句不中听的话,阅卷老师阅读时的心情可能就是你作文的分数,我们在写作时要多分几个段落,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脉络清晰一些,也便于阅卷老师把握你文章的主题。


高考语文最全复习知识要点梳理相关文章:

1.高三语文知识要点梳理

2.有关高考语文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

3.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梳理

5.高考语文基础复习知识点

6.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全

7.高考语文复习方向及策略知识整理

8.高三语文必背必修1知识点与基础要点梳理

9.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梳理

10.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21664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