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概括1
一、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主流,各殖民地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②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③18世纪上半期,启蒙_的传播使民族民主意识日趋增强(富兰克林和杰斐逊)。④英国的殖民统治、束缚了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矛盾)。
二、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1773.12)——①为了反抗英国殖民_的统治,殖民地人民展开了积极的斗争。
②1773年12月的一个夜晚,一群波士顿人登上一艘来倾销茶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把茶叶倒入大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③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手段进行压制,激起北美人民更强烈的反对。④1774年,各地代表齐集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讨对付英国的办法。
三、独立战争——①、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②、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成为政权机构。
③、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美国独立日)。
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⑤、法国、荷兰、西班牙参加对英作战,1781年10月北美英军在约克镇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四、美国政体的确立——(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建立了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政权。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决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便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经过制宪会议的讨论。通过了1787年宪法。
(2)_来源:是17世纪~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_家洛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的第一次实践,
(3)内容:①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主权,根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法院和总统掌握(作用:避免了_的出现,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②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作用:否定了封建君主制),规定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局限性在于允许奴隶制合法存在,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4)1789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五、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意义:_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概括2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_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_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_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_、__)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_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_的_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_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_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_、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_,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_居主和民主_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重要会议
1.不同时期中共重要会议: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_的总方针,_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_.
(5)“工农武装割据”_: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_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1938年持久战_:_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_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__为党的指导_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3)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14)”_”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_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_基础。
(1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_开始形成。
(1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_”.
(1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
(1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997年的十五大将__确立为党的指导_,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1)2002年的十六大确定的考点是:高举__伟大旗帜,全面贯彻“_”重要_,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2)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分别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确立__作为党的指导_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
②把__确立为党的指导_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_作为行动指南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③把“_”_确立为党的主刀_并写入党章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标志着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中共“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在1964年中共三届人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共和国历的一桩冤案是刘少奇案
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高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概括3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概括相关文章:
★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知识点
★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一政治必修1第七课知识点整理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一历史笔记知识点
★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一篇:高一历史常考必背知识点分析整理
下一篇: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