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1 .假设甲、乙、丙、丁是西周时代的人,请判断那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 .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 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 .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2.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兄终弟及的传统
3.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动摇 B.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C .分封制的动摇 D. 周王至尊地位的动摇
4.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 已破陈,即县之。”“ ( 韩桓惠王十年 ) 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A .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 .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 .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 .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5. 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 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7. 电影《英雄》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关于秦始皇是不是大英雄的问题,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秦始皇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
A .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 .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 .留下的万里长城和秦陵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
8.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 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攻打匈奴 D .修筑长城
9 .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 C .中央官制 D .皇位世袭制
10 .嬴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 ”, 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A .嬴政功绩极大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嬴政决心效法先王 D .实行礼制
11 .秦始皇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本质意图是
A. 统一全国交通、文字和文化 B .打击东方六国残余势力
C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D .方便皇帝出巡和军事上控制全国
12. 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其中秦朝担任此职责的官员是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刺史 D .通判
13. 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里提到的选官方式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4. 清朝学者徐大椿《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由此可见,作者抨击
A. 八股取士 B .读书无用 C .经世致用 D .考试作弊
15.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16. 在中国戏曲或民间故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节:某人自己或家人蒙受了冤屈,从而发奋读书,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然后昭雪世间冤屈,惩处贪官恶霸。从上述内容中推断最准确的可能是他当上了
A .汉朝的刺史 B .唐朝的丞相 C .秦朝的御史大夫 D .元朝的监察御史
17. 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雍正皇帝时这套制度得到空前强化。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B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的进步
1 8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外国输华商品增长三倍,中国原 料出口也相应增加,中国入超趋势增强。”上述情况表明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在正当的商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占优势 中国已经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A . B. C . D .
19. 19 世纪 30 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 .垄断贸易的要求 B .商品输出的要求 C .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 .资本输出的要求
2 0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 .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 .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 .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
21. 义和团揭帖中说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摒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以上材料反映义和团 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 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A . B . C . D.
22. “东突”组织是潜伏在新疆地区的恐怖势力,其主要宗旨就是把新疆地区独立出去。2008 年奥运会期间我国加强了对其的防范和打击。事实上,我国自汉代就对这一地区实行了有效管理,清代又设置了行省。新疆行省的设置是基于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三元里抗英推动 C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D .日本割占台湾的刺激
23.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24. 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龙王泣舰沉波,上相锚轩 ( 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 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甲午海战 《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A . B. C . D .
25 .近代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 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相抗衡的 落后就要挨打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落后 工业革命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A . B . C . D
26 .电视剧《特殊的使命》中有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A .革命统一战线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爱国统一战线
27 .《东史郎日记》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南京大屠杀 旅顺大屠杀 建立 731 部队 大“扫荡”
A . B . C . D .
28. 在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 70 周年纪念日前夕,日本《产经新闻》 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为驳斥这一观点,我们应该向世人拿出证明材料,予以驳斥。这些材料应包括 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当年驻南京外国记者的记载 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当时留下的新闻照片和报道等
A. B. C. D.
29.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A.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B. 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
C.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
D.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
30.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 B . C . D .
31. 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的大事”主要理由是
A .改变了反帝斗争屡败的局面,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 .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D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我国每年的秋季“国耻日”所纪念的日本侵华事件发生在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3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 全民族的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A. B. C. D.
34 .《八路军军歌》中唱到:“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
A .发表“八一宣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 .回击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的--高潮 D .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35 .日本天皇 1937 年 9 月 2 日 发出的《宣战诏书》称:“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扬忠勇,只为促进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期望帝国臣民鉴于今日之局势,忠诚奉公,同心协力,以襄助达到所期之目的。”这段话最能证明的是
A .天皇是日本人的神圣偶像 B .天皇是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军队最高统帅
C .天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负责人 D .天皇为东亚和平作了最大的努力动员
36.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一称呼起源于
A .宗法制度 B .古代地名 C .西周分封 D .汉初封国
37 .《史记》载 : “元元黎民 , 得免于战国 , 逢明天子 , 人人自以为更生。”司马迁在这段文字中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环境
38 .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中国之政的基本特点在于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 严格的等级制度 C. 紧密的血缘纽带 D. 浓厚的专制主义
39.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国史新论》中的这一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40. “ 中国无世袭贵族 , 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 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所说的这段话针对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A. 郡县制度 B. 察举制度 C. 科举制度 D. 刺史制度
41. 元朝开创的行省被当今一些史学家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其 意思是说
A. 行省不是当时的地方管理机构 B.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C.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42.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个历史进步,这主要是指郡县制
A 扩大了疆域 B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C 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利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43. “举秀才,不识书,查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句话充分反映了
A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44.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官员 ④明朝废除丞相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5.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一般指封建社会)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站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46. 丘逢甲《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导致台湾“成异域”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7. 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其主要目的是
A. 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 B. 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 C. 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 D. 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48.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保路运动 D. 辛亥革命
49.1937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50.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行之一。我们 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为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 ” 描述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5 分)
5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了政权。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2 分)在此之前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 分)
⑵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 2 分)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2 分)
⑶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 分)它产生于什么朝代?( 2 分)
⑷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用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3 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10 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 5 :DBCDB 6 — 10:DABDB 11 — 15:CADAC 16 — 20:DCCBA 21 — 25:CACAA
26 — 30:BDDDB 31 — 35:AAADC 36 — 40:CDADC 41 — 45:CBAAA 46 — 50:CDBCD
非选择题:略
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 八年级上册历史月考试题
★ 七年级历史考试分析,月考试卷分析
★ 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题
上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
下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