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一 >

历史教学反思高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教学反思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期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8)班的历史老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为4个班的科任老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在个人能力、个人素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存在着差异,也就导致: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保证完成高一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层次,为在高二选择文科奠定基础。

针对不同的班级,在课后不仅要备好课,保证课堂授课质量,而且要“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适时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战争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学期共进行了三次大型考试,在考试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刚接触到高中历史,还无法从初中历史死记硬背的思维模式转化为高中以理解记忆为主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前两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训练,在期末考试中可以看到:基础知识题,学生掌握的教好,失分不多;主观题,即材料解析题,学生在回答时能够把握材料,说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问题时,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欠缺,不能运用历史的语言来准确的表述问题,需加强训练;问答题,学生在回答时,明确具体的史实,以及史实所反映出的经验、教训,只是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强调解题的条理性。

历史学科中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记忆史实,课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预习,只有这样才能记忆的扎实,在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考试时才能稳操胜券。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摸索一些帮助学生记忆时间、地点、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无负担地学习。在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时,科任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双方合作,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考。

反思过去,这本身已成为历史,在新学期即将来临之际,要放眼新学期,发扬以往工作中的优点,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与时俱进。

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认识,即反省认知。元认识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认知活动中认知主体对目标的制定和确立,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改善。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反思能力训练、培养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运用方法进行反思,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针对自己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惑,矫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实现学习目标。历史教学中我们尝试如下几种途径进行学法指导: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大多数学生上课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目标意识,就很难形成有意注意。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因此,课前,要指导学生自我提问:本节课我准备好了吗?(笔记、学习用具、预习、情绪)有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好了吗?如果没有就迅速准备。二、引导学生课间反思1.教材为何这样安排?学生学习时大多存在着只看内容不看目录的现象,不利于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上课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各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分析本节与前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从而做到融汇贯通,把教材吃透学活。进而启发学生自我提问:我是如何看书的?我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以后该如何改进?如: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一章时,提问学生:前面一章内容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本章内容有何关系?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抗争史。前面叙述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危机,中国人民继续探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局面)本章分成几节?(四节)各节之间有何联系?(第一节和第二节是革命的准备,第三节是革命的爆发,第四节是革命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反思,揣磨编者的意图,掌握知识网络,把握历史发展方向。2.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如何整理这些知识?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该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每上一章节新内容之前提问学生:本章节有哪些知识点?该如何分析归纳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何关系?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老师是怎样整理的?(每一重大事件主要了解前因后果、性质、影响)据此先摩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整理,再仔细听课,找出自己遗漏、出错的地方,进而反思: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错误的?(是看书不仔细?方法不正确?)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知,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整理教材,解决重点问题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一节,本节围绕国民革命兴起的展开叙述的。讲了哪些知识点呢?(兴起的原因;重大事件如:冯玉祥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影响)如何分析原因(要注意内外因结合)、影响?(一般是指对后来的局势产生的作用)3.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完整?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东拉西扯,想到哪,讲到哪,概念模糊,鸡零狗碎。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入手?就要引导学生反思:这场战争涉及哪些国家?(英、中)这些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呢?分析一个国家的状况从哪些方面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这些方面分析得出什么结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来到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展开侵略。)这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答题思路及过程,提出:怎样才能保证准确、完整?(必须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既要考虑国际因素又要考虑国内因素;既要想到根本原因,又要想到直接原因;既要分析政治状况,更要分析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情况。)再如:比较题如何回答?如比较两次革命的异同点。让学生回忆每场革命的知识点(背景、原因、对象、性质、领导阶级、主力、纲领、特点、结果、影响)。指出: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归类,即可使答案尽量完整。4.这么多内容,我怎么能记住?历史学科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要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分层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如: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书上用了几小节来谈,很难理解和记忆。应帮助学生分层次分析:第一层是性质(反帝反封);第二层是特点(先锋、主力、领导者);第三层是与以前辛亥革命比(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第四层是对后来产生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第五层是国际影响(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第六层是中国革命的转折(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这就要求学生反省自己的记忆形式:是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理解记忆如何进行?

历史教学反思()

续上一篇

5.教材为什么这样说?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如:书上提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理解?(革命对象、领导阶级、主力、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为什么说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新民主主义这个概念有了了解,也对书上的这段话有了充分的认识,记忆也更加深刻。再如:课本上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是这样叙述的: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实行的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形式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这样学生也就掌握了对宪法性质的分析方法。经常提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促使自己的思维由问题水平转移到加工过程的水平,激发元认知加工的过程,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学习。三、要求学生课后反思1.知识、技能反思每上完一节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节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2.情感反思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节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四、指导学生阶段反思上完一阶段内容后,带领学生回想目录,登高望远,反问自己:我这阶段学到了什么?本阶段内容有哪些?阶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专题归类,点、线、面结合,构成知识网络。这阶段学习兴趣、劲头自我感觉如何?有无动力和毅力?如何改进?如:上完中国近现代史第一、二章内容后,就要反问自己:这两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屈辱史: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史: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以此为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方式有何变化?(此前,以武装侵略、发动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此后,扶植清政府为侵华工具。)导致中国政局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掀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那么,五次侵华战争有何异同?(原因、目的、进程、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分析)两次地主阶级的探索有何异同?(背景、目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践、结果、影响等方面分析)两次农民阶级探索有何异同?(背景、纲领、性质、结果、意义、失败原因、教训等方面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为何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此时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同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政治体制)我是如何归纳的?为何没有得出这些认识?怎样才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五、引导学生考后反思每次考完试后,一定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和错误的根源。尤其是概念模糊类的、分析不全面的典型错误,要深分析。让学生纠正错误的看法,掌握答题方法。然后,让学生以书面形式总结:我的问题在哪里?是功夫不深、记忆不牢?是概念不清?是复习方法不正确还是答题方法不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后应注意什么?

历史教学反思()

《世界历史上五次瓜分》教学反思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谈谈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约,将西属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根据以上两个条约,西班牙独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葡萄牙则将亚非狂妄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从这一次瓜分中,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所凭借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力统治、海盗式劫掠和欺骗性贸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宽广、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广大地区,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技术、武力威胁在当时的绝对作用。

第二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英、法、荷对世界的瓜分,最终是英国取胜。

1581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荷兰,以商品和大炮为武器,沉重地打击葡、西的殖民势力,并取代了西、葡。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向外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随着自身势力的膨胀,英国几次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是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随后,法国起而与英国竞争,最终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稳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大帝国。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英国时代”。

从这一次对世界的瓜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两国,以及英国打败法国,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封建制度。同时,英、荷之间,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最终是以工业资本为基础的英国战胜了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荷兰,从而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必然胜利。可见,在这时期的争斗中,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俄国对世界的瓜分与争夺。

俄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对外进行侵略,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满足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求,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阿富汗、缅甸、中国等地,对新生的拉美国家也加紧了经济渗透。俄英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要数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俄国,维护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时也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质。

德、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与老牌的英、法等国家展开争夺,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的争夺,结果是同盟国失败,他们不仅没能瓜分世界,而且连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领土都被协约国一一瓜分。俄国则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则趁此机会,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个典型史实。

从这些国家的失败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经济优势已失去了决定性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须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德虽然在经济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综合国力上还赶不上老牌的英法国家,所以在争夺中失败。

第五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瓜分。

“二战”期间,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后,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其影响,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随着西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控制着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针锋相对,不断争夺,瓜分世界。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在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中拖垮了经济实力,导致综合国力的衰退,所以最终是以苏联失败、美国胜利而结束。可见,在综合国力方面,经济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龙头,是整个综合国力强与弱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历史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当代反思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教育实践追求合理性的反映,更是教育主体进一步成熟的象征。而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诚如考尔德希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而“学会教授、成为反思型教师”,这一点对于在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老师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自己课堂的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找寻新课程的切入点,使自己不断进步。一、从形式主义到有效的学习方式面对新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用了。我们在急于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往往会因抓不住根本而流于形式。如我在一节课上,就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概况安排了“记者采访”这一环节。本想用这种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我后来想到,如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是当不好“记者”的。那么如何让这种形式变成一种真正实用的方式?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尝试着这么去做: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起,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才能理解把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死记硬背。二、让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思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讲历史知识,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几乎涉及不到。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让学生真情流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新课程更多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如在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_采集、打猎、捕鱼为生。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觉这样生存要受到哪些限制呢?生1:工具很简陋,有时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生2:冬天,野果落了,河水结冰,野兽很少出没,我们就猎取不到食物。生3:如果有连续几天的暴风雨,我们也不能出来猎取食物。生4:如果这样生存,我们只能在山里或_近水源的地方居住。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想象得很好,那么你能不能想办法摆脱这些局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到了耕种、饲养、储存等。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原始的农耕生活”。新课程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历史并不是久远的与我们无关的事,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三、尊重学生,兼顾引导在学完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内容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说“倒退”。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记得以前讲这个问题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定论的,所以也就没有听到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理由:原始社会民主、平等、财产公有……奴隶社会有残酷的剥削、压迫,还有“人牲”、“人殉”、“炮烙之刑”等残酷的社会现象……学生用他们了解的历史知识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所能理解到的,对他们的理解要尊重。但他们的理解却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如何进一步引导才能不违背课文的价值取向?我引导他们对比原始社会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奴隶社会灿烂的物质文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兼顾了课文的价值取向。四、让学生真正的主体化学生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1、让学生亲自查一查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课前要让学生首先查阅地理图册、社会等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学科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如《__彩陶之谜》,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3、专题讨论会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让每个人都参加。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五、让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初一历史学的是中国古代史,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生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反思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不需多说,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者,我坚信,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也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历史教学反思高一相关文章

★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六篇)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课堂

★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随笔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20932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