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科生来讲,高中的政治其实是挺难的,政治虽然以背诵为主,但是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很多的知识点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分析,是答不出来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政治生活》复习方法---抓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或常委会)、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民族、宗教、当代国际社会、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中国。
一、国家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广泛性的表现:人民享有的权利广泛;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
真实性的表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日益得到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公民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重要方式,但自由要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即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才能确保有序的参与。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含义
优点
局限性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
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间接选举
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
成本较低,便于组织,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最值得依赖的当家人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可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并采取差额选举。
说明:人大代表的选举→县及县以下:直接选举;县以上(全国、省、市):间接。(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差额选举)。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员→间接。居委会、村委会→直接。
(2)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
民主监督
渠道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专家咨询制度。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D、社会听证制度。
A、信访举报制度。
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D、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意义
从决策者的角度看: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从公民的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对国家),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对公民)。
要求
拓展公民民主决策的渠道,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
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又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民主管理:
实行基层民主或实行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机构:村(居)委会→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三、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干知识
我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什么做某事往往答上)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宗旨
为人民服务
工作原则
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具体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基本职能
总体职能:管理和服务。具体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加强社会建设;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权力的行使
依法行政。(1)为什么要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权力的监督
①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鼓励公民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二靠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问责制等。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区分外部与内部监督,各种监督的法律效力)
③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注: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法律途径)。
四、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
1.全国人大。性质: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权力: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2.地方人大。性质: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地方处于最高地位。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五、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2)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
1、性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原因:由我国国体决定的,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4、优越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七、中国共产党
(1)性质: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4)执政方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的基本方式。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共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6)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八、民主党派
(1)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地位:参政党。
(3)参政的基本点(参政权):①参加国家政权;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简称:人民政协.
(2)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4)主题: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政协是协商式民主形式,人大是选举式民主形式。
十、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基本内容(特点):
①政党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注意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标志。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法律上平等,组织上独立,社会主义事业上通力合作。
(4)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十一、民族
1、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3)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4)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旗)三级。
(5)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不是自治机关)
(6)核心内容:自治权。实质: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必然性:适合我国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②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十二、宗教
1.全面理解我国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宗教事务在主权问题上的体现)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l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l对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问“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常用的知识点:
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⑥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十三、主权国家
(1)地位;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分类:按国家性质划分;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
(3)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则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4)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
(5)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十四、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分类:按是否正式划分;按区别范围划分。
(3)作用: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十五、联合国
(1)地位: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4)联合国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5)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十六:国际关系
1.含义: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
3.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
十七、国际形势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4.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十八、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基本内容)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学好高中政治?
一、预习是关键
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可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搞好预习首先“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其次要其次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来提示自己,以达到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
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课前预习”这个起始阶段搞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学习不是一蹙而就的,还需要坚持一定时期才能见到效果。
二、利用好课堂、认真听讲
学好政治课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听讲。上课专心致志地听取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分析,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笔记,随时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重点,边听边记,既可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课后的复习做准备。倘若不注意听讲,又不做笔记,那么,这门课就等于白学,而浪费的时间、精力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是十分重要的。
三、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四、整理易错点和高频考点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2(期末必背)
★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 高一政治必修二笔记整理
★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知识点总结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 高中政治必修二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上一篇: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上)
下一篇: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