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的知识点整理对复习和巩固知识很重要,所以很多高一学生认为历史的学习只靠死记硬背,枯燥乏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知识点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生产水平长期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高一历史重要常考知识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上一篇: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