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常用的历史学法都有哪些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常用的历史学法都有哪些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很多学生把准确记忆理解为死记硬背,历史学科本来是有趣的,学生是喜欢的,并且也是学得懂的,他们担心的是记不住,害怕的是考试。如果有好的记忆方法,让他们能学得轻松,考得愉快,相信所有的同学都会喜欢历史。那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性的体验一下。

  常用的历史学法有以下几种

  一、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 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例如: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斯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政变:宫廷政变(英)、热月政变(法)、雾月政变(法)。

  三、精简浓缩法

  精简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例如:隋朝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记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然后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五、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例如: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 “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刘叶煮粥喝”这五个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

  七、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但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那怎么办呢?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比较记忆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对于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另外两个也就记住了。

  (2) 尾数相同的事件。如:以“9”为例的历史事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年,新中国诞生……

  (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总理衙门设立,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开始。又如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人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等。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但记忆方法是需要自己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琢磨,上面的几种方法我们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我们灵活掌握。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

  如何学好常用的历史学法

  一、时间与效率:有的同学说已经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首先同学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与中考考查的方式与能力要求的不同,我们即将应对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历史考什么?高考历史学科不仅明确要求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如何安排时间,历史学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识点,掌握它们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必须要有时间保证。如何有效果,我觉得应该坚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记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要点。具体地说,每天用于记忆历史知识要点的时间以当天学习到的那部分知识为基本标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提高。

  02

  二、记忆与遗忘:进入高三以后,同学们学习历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空白。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生理学知识,一定的遗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确的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记忆的仓库里,在你需要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快调动这些知识。同时指出,在投入时间的时候,要避免一种想法,那就是别希望通过一次性投入后,把一个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许对于容量少、难度低的初中学习和高一、高二的阶段性学习还能勉强应付,对于高三历史学习来说,一定要避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每天记忆的同时,每隔三天左右复习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每次投入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

  03

  三、掌握与应用:有的同学课本知识很熟悉甚至整个章节的知识都能够背诵,课堂老师授课也能够接受,单元知识考查的时候也能够考出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大考时却分数不理想。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尤其是平时很是用功的同学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记忆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同学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去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去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二是没有一定的习题量作保证,有的同学在平时也做习题,选择题做了,但非选择题答题时却不能够很规范完成,导致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没有能够得到应用。三是审题能力的欠缺,缺少做题的基本程序,而导致或是时间不够或是知识应用不够或是语言的不规范甚至是走题。这种情况随着训练的频率增加,训练的力度加大,方式方法的指导,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04

  四、做题与能力: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如何提升能力,有不少同学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不用去过多记忆,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固然,做题是必要的,是提升能力必要途径,但是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否则也只能是望题兴叹。提高历史成绩的能力要素主要有两条,一是对教材的阅读与把握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篇课文你能不能判断它的主题,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层次,能不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能不能理解关键概念的含义。其次才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具体表现出来的运用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和材料的习惯,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题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设问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题;二是要促使学生整理答题思路,想清楚了,考虑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丢半截;三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精练、准确、完整;四是要在做题过程中自觉地把教材中学过的结论或史实与题目提供的内容相结合,让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据。

  插播:定哥的全年联报班课程可以培养大家的解题能力哟~

  05

  五、单科与综合:目前我省高考是3+综合形式,高考历史学科是融入文科综合形式体现的,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习、检测是单科进行,因此有的同学到高三后期综合考试中就不能够很快适应,以至于月考甚至是高考成绩不能如意。这就需要同学们要从内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适应性。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在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力求明确寻找到它们相互联系的内在线索并能够表达出来。如历史和政治学科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基本知识点上,而且体现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上;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联系,每一个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从形式上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综合考试题量的变化和学科试题交错排列的变化上的适应性过程,在整体时间的分配上应该注意提前预估各科的难度和容量,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出现时间的不足。其次在具体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点和概念表达的不同特点,防止出现学科间专业知识的混淆。

  06

  六、定势与创新:知识的占有与配置是在不断创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体制、教材体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感受最为鲜明的是考试的创新。在高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以前的一些创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很快的适应,这是中学师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对新的创新,我们往往又表现的手足失措而无法应对,这也是中学师生的共识。如何克服与提升,就要求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质,突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思维,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允许争鸣;其次,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中,应该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历史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充分表达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新角度的试题。介绍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

8696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