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1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国家:英国
(3)背景:
①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活动
(4)经过: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派琦善谈判,将林则徐革职。1841—1842年,英扩大战争,占香港岛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至南京下关江面。(广东——天津——林则徐被撤职——广东(侵占香港岛)——南京)
(5)结果:
①《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之后,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以下特权:
a.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
c.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后来租界的由来)
d.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e.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外国传教士传教的特权
(6)评价:
①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由主权完整的、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部分丧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思想上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860年
(2)国家:英国、法国
(3)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英国联络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决定武力解决问题。
(4)经过:1856年英法军队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并于年底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5)结果:
①《天津条约》(1858):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北京条约》(1860):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6)影响:
①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沙俄乘机强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这场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④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时间: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
(2)背景:
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在列强侵入中国、清政府卑躬屈膝、指望不上清军的大背景条件下爆发的,具体表现:
①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广东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这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根本原因。
②面对英军的入侵,腐朽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承担起反帝斗争的重担。
(3)过程:
(1)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
(2)经过:第一次包围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冈聚歼。三元里人民借助下雨,敌军武器优势不能发挥的有利条件,取得辉煌战绩。插图“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缴获的印章及佩剑”和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记载的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战绩。英军动用增援部队解围。
第二次包围四方炮台。侵略者借用中国官员的力量解围,说明清朝的统治已腐败至极,但人民反侵略的行动并未因此中止。
(4)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4.《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
〖评价〗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之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类型〗
典籍文献类
〖时间〗
1842年10月8日 1843年7月
〖地点〗
广东虎门 香港
〖背景〗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内容〗
①“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③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评价〗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便利了所有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
6.《天津条约》
〖时间〗
1858年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7.《北京条约》
〖时间〗
1860年
〖背景〗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
〖内容〗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2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时间〗
1851-1864年
〖背景〗
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主要原因)。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产品大量涌入,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生计。
③两广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
〖经过〗
(2)兴起: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
(3)发展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各王使用口诀记忆:东洋传来消息,南风在北纬十一度,即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4)高潮:经过北伐、西征、东征,于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奋战两年,最后失败。但它深人清军腹地,牵制大量清军,为西征军制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武装湘军作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
③东征 (天京保卫战):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人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转折: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①原因: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期后,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
②过程: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不料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因受洪秀全猜忌,率10万精兵负气出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
③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6)后期防御战:为重振太平天国,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他们取得三河镇大捷,迫使围攻安庆之敌不战而逃。太平天国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又攻破江南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此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1861年秋,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2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7)失败:天京陷落。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的嗣攻之下。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2.《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1853年
(2)背景:
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
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4)内容:
①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方法)。
③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5)评价:
①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成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标志,对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及中共土地政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②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首先,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其次,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6)未施原因:
客观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主观上:空想,无法实施(根本原因)。
它宣布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这幅美好的“天国”蓝图,毕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的理想社会是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平均地保有少量土地财产,但生产、生活资料却要归圣库,这就无法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它只是空想。
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办法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根本无法实行的空想。
3.《资政新篇》
(1)背景: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性质:是太平天国后期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3)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4)内容:
①经济:学习西方,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兴办保险事业。
②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主张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③文化: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和文化改革,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④外交: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独立自主)。
(5)评价:
①先进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亡;担负起反侵略历史使命,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成为近代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纲领指导,封建特权思想膨胀;偏师北伐、定都南京等战略决策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合绞杀。
(4)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
①领导者:都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
②斗争方式:都采取武装斗争
③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形式来发动和组织群众,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④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5.影响: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①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 义和团运动是由于民族危机加深。
②纲领:太平天国运动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只有“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
④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
⑤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义和团运动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拜上帝会
〖背景〗
1843年夏天,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中落第,开始确立拜上帝的宗教信仰,不久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内容〗
1.思想:“皇上帝”是唯一真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清朝统治者实乃“阎罗妖”,号召群众“共击灭之”。
6.天京事变
〖时间〗
1856年8月
〖背景〗
①根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封建皇权思想腐蚀;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导火线:洪秀全与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激烈争夺,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过程〗
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杀杨秀清及其家属;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洪秀全下诏诛杀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因受洪秀全猜忌,率10万精兵负气出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
〖评价〗
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夺权势导致的内讧及分裂。
a.政治上:领导核心损失殆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陷入危局
b.军事上: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
c.思想上:美好的理想失去号召力,人心涣散,思想危机加剧。
d.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7.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
〖背景〗
为重振太平天国,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国家建设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过程〗
再破江北大营(1858)——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1860)——受挫上海——安庆失陷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取得三河镇大捷,迫使围攻安庆之敌不战而逃,太平天同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
②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解围。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
③进军苏南,受挫上海
④安庆失守和英王牺牲
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1861年秋,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2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3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时间〗
1894年-1895年
〖国家〗
日本
〖背景〗
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把侵略目光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远东成为争夺的焦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军备战,蓄意侵略朝鲜和中国。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涌现出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英雄人物。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全城仅剩36人。
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结果〗
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时间〗
1900年-1901年
〖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直接原因: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联合发动。
〖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
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海海战
〖背景〗
1894年9月,中同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突然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蓄谋已久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缺乏准备,仓促迎战。
〖意义〗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直接结果: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总体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仍重创敌舰,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最后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不准出击,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过程〗
①日军入侵台湾: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②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意义〗台湾抗日军民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5.义和团运动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猖獗(宗教侵略),地方官府袒护,民怨颇深。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甲午战争后,山东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洋教遍布,灾难深重;发生严重旱灾;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山东各地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
〖过程〗
①兴起:1898年,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农民和手工业者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
②发展:1899年秋,遭到袁世凯镇压,从山东转移到直隶,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将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
③高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在廊坊、杨村一带狙击八国联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运动达到高峰。
④失败:慈禧西逃,令清军铲除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战士,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运动遭到失败。
〖评价〗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失败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发松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行动盲目。如“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造成了义和团的迅速失败。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在逃跑途中,她下令“铲除”义和团。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意义〗
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是反帝反封建)
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6.《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内容〗
1.割地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
内容: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埠
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设厂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7.《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
〖背景〗
1901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签订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故名《辛丑条约》。
〖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
①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两北、西南等地区。
②俄英侵略新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过程〗
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西征清军全歼阿古柏军事势力。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除伊犁外),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②收回伊犁:清军收复南疆后,沙俄仍拒绝交还伊犁。1880年,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与此同时,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开谈判,交涉伊犁问题。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结果〗
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两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9.新疆设行省
〖时间〗
1884年
〖背景〗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将近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一词最早出现于光绪初年,本意是“新收复的疆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俄国强占中国西北边境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沙皇俄国军队又侵占了伊犁地区。新疆危机严重。为巩固边疆,1876年,清朝派陕甘总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到1878年,收复了新疆大部领土。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上《遵旨统筹全局折》提议建新疆行省。1884年11月16日(旧历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清政府决定建立新疆行省,以使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政府任命刘锦棠为新疆行省首任巡抚。
〖评价〗
新疆建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疆,实现了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
10.“扶清灭洋”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11.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
1895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狂叫。《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中国,争相吞噬,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了”。
〖内容〗
德国认为中国山东的胶州湾最适合建筑海军基地。1897年,德国派军舰侵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俄国于1897年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而且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于1898年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还划两广和云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英国趁机于1898年强租九龙半岛及香港附近的岛屿,又强租威海卫为军港,并宣布广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及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于1898年4月胁迫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美国当时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扩张,无暇东顾,但它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个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护其在华利益。
〖评价〗
帝国主义在华夺取势力范围,建立军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广州湾的许多沿海战略要地,使中国门户洞开,京畿腹心要地也处于侵略者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 高中历史必修一最新知识点整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上一篇: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总结
下一篇: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