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宝鼎诗》
上清宝鼎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不知小伙伴们有没学过呢?下面是关于上清宝鼎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上清宝鼎诗》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其一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
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
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
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
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
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
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
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
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裆。
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其二
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
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
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近。
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
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
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
念此一脱洒,长啸祭昆仑。
醉著鸾皇衣,星斗俯可扪。
上清宝鼎诗介绍
上清宝鼎诗(前见《东观馀论》,后见《王直方诗话》)。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在苏轼诗集中,以《李白谪仙诗》为题,人或疑为苏轼所作。但苏轼集中《李白谪仙诗》有“我居青空里,君隐红埃中”一首,行文判若云泥,恐非一人所为。考苏轼五古,风格与李白相差甚大,苏诗五古好逞其才学,李诗五古则纯任自然,苏以意趣,李以神气。这两首诗无疑非苏轼所作。
《上清宝鼎诗》字词注释:
其一:
1、梦泽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湖名,这里指梦泽湖上空的云。“朝披梦泽云”描绘早晨披上梦泽湖上空的云雾。
2、三元章:“三元”在道教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三元章”可能是一种神秘的符文或文字记载,具体所指较为模糊。
3、篆字若丹蛇:篆字指篆体文字,因古代篆体文字形状弯曲,所以说“若丹蛇”,形容篆字的形状像红色的蛇一样弯曲灵动。
4、天老: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个仙人或神灵的称呼。
5、金刀割青素:“青素”可能指的是某种丝织品或布料,“金刀割青素”即用金刀割开青色的丝织品。
6、十二环:可能是一种神秘的物件或象征,具体含义难以确切理解,或许与道教的修炼或法术有关。
7、奄见:突然看见。
8、龙子:龙的儿子,在神话传说中龙子具有神奇的能力和变化之术。
9、靡靡:这里形容月光柔和、微弱的样子。
10、挹:舀取、捧取的意思。
其二:
1、烛上花:把人生比作蜡烛上的花朵,蜡烛燃烧,花朵也会随之凋零,寓意人生的短暂和脆弱。
2、化工:这里指自然的造化功能。
3、飞骨:可能是一种道教或神话中的特殊经历或状态,具体含义不太明确。
4、当涂坟:“当涂”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当涂坟”也许是诗人在某地看到的坟墓,这里可能是用此景象来引发对生死的思考。
5、霭:云雾缭绕的样子。
6、脱洒:潇洒、超脱的样子。
《上清宝鼎诗》翻译:
其一:
早晨披上梦泽湖的云雾,戴着斗笠在茫茫青色的湖面上垂钓。寻线钓到了两条鲤鱼,鱼中有神秘的三元章。篆体文字如同红色的蛇一般,笔势飘逸好像在飞翔。回来后询问天老,其中的深奥义理难以估量。用金刀割开青色的丝织品,上面的灵文灿烂辉煌。吞下十二环后,突然看见仙人的居处。傍晚骑着紫色的麒麟离去,海气侵来肌肤生凉。龙子善于变化,化作了梅花妆。赠给我一串串的宝珠,柔和的明月光。劝我穿上红色的丝线,系在裙子间。我捧着宝珠带它离去,谈笑间还能闻到遗留的香气。
其二:
人生就像蜡烛上的花朵,烛光熄灭美丽就尽了。春风吹拂着树头,每日随着自然造化而推进。只知道贪恋雨露,却没听到凋零将近。我往昔经历飞骨之时,惨然看到当涂的坟墓。青松上云雾缭绕着朝霞,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人死后明月般的魂魄已死,不再有琉璃般的灵魂。想到这里便觉潇洒超脱,长声呼啸祭拜昆仑山。醉后穿着鸾皇衣,星星仿佛低头就可以触摸到。
《上清宝鼎诗》鉴赏:
其一:
意境营造:此诗营造出一种神秘奇幻的意境。从早晨在梦泽云间的活动开始,到钓到双鲤发现神秘符文,再到与天老的交流、见到仙人房等,一系列的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想象空间,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仙境的感觉。这种意境的营造与道教的神秘主义和仙侠文化相契合,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超自然世界的向往。
艺术手法:
比喻生动:诗中把篆字比喻成丹蛇,形象地描绘出篆字的形态和动态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奇妙之处,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情节连贯:诗歌的情节层层递进,从钓鱼得符到问天老、见仙人,再到龙子赠珠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种连贯的情节安排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幻的旅程。
主题表达:此部分可能表达了诗人对神秘力量和超自然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未知奥义的渴望和敬畏。同时,龙子赠珠等情节也可能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神奇经历的期待。
其二:
意境变化:与第一首的奇幻神秘相比,这一首的意境更加深沉、凝重。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到对自然变化和生死的思考,诗歌的氛围逐渐从轻松转向严肃。这种意境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变化和思考的深入。
艺术手法: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近”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贪恋和对生命短暂、凋零将至的忽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象征运用:如“烛上花”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脆弱,“春风绕树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循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寓意更加丰富。
主题表达:主要探讨了人生的短暂、自然的变化以及生死的无常等主题。诗人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敬畏和对超脱生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之情。
总体而言,《上清宝鼎诗》两首诗风格独特,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诗歌中存在一些含义模糊的词句和意象,也给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解读的多样性。
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廊(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上一篇:关于墨的诗句160句
下一篇:关于爱国的古诗精选2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