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简称生物,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实验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生初二上册的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初二上册的知识点
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发生器官是叶。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2、蒸腾作用除了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外,还能吸收更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同时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第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根本来源。地球上各种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同时细菌等各种微生物也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条件是光。
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如:草原、森林、农田、湿地等都是常见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生物因素以及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如水、温度、光等
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但是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生初二上册基础知识点
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给其他的神经元。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
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昏暗,叫做灰质,灰质上含有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中枢。众多的轴突和髓鞘集合形成的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3、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三部分组成。其中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4、人体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叫做灰质,又叫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上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运动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大脑皮质的内部是神经纤维汇集而成的白质。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内有呼吸、血液循环等活动的调节中枢,因此有“生命中枢”之称。
5、脊髓在脊柱的椎管里。脊髓的灰质在椎管的中央,呈蝶形,白质在外。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脊髓控制的反射也受大脑控制。脊髓内有排尿和排便的神经中枢。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活动是生来就具有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和缩手反射等,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如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
7、反射弧是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基本环节。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1、眼球的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眼肌等,眼球的附属结构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结膜衬在眼睑的内表面,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沙眼和急性结膜炎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预防沙眼和急性结膜炎应该做到:不要用手揉眼、不与别人合用毛巾和脸盆。
2、在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外界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在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产生与视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如果平时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就会增加晶状体的负担,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结果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视网膜上的物像比较模糊,人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4、耳是人体形成听觉的重要器官。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具有接受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有关。耳蜗与形成听觉有关。
5、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3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人体内的腺体可以分为两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是有导管的腺体,如:汗腺、唾液腺、泪腺等,这类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
2、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常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等。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又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
5、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防治方法:食用加碘盐以及常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6、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兴奋,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协调统一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
生初二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1节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骨和骨连结组成了人体的骨骼。人体的骨有206块,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骨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各骨的形态虽然差异较大,但是结构却很相近,长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人体发生骨折,成骨细胞能使骨愈合、再生;骨质有骨松质和骨密质之分,骨松质结构疏松,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骨密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强;骨髓腔内有骨髓,人年幼时骨髓为红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会转变为黄骨髓。
人体的运动系统具有支撑身体、支持运动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骨连结有3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其中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
进行运动时如果用力过猛,就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
肌腹在中间,呈红褐色,主要由肌细胞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莫,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骨骼肌受到刺激,就会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运动。
骨骼肌群在运动中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第2节动物行为
1、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照对动物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等。
2、防御行为是动物对付外来侵略,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行为。如逃跑、静止不动、释放臭气、集体防御等。
3、繁殖行为是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的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与繁殖相关的行为。如孔雀开屏,雌、雄蛙的抱对,萤火虫发光等。
4、社群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社群行为群体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典型的营社群生活的动物有蜜蜂、蚂蚁、狼等。
5、从动物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两大类。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如鸟类的迁徙、筑巢等行为;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所以又称为学习行为。
上一篇:初二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生物初二下册必备知识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