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大全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所以在记忆和做题方面经常会犯很多错误,下面小编带来的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快速背历史小窍门
1、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
图像法也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关于联结记忆术,《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也有训练,这个方法是很多记忆大师都在使用的方法。
2、比较记忆法
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
3、找到快速的切入点
做研究的时候,选题很重要,一个容易上手的题目可以让你在短期内做出成果。选题也就是找到一个研究的切入点。总的原则就是选择那些做的人多,研究周期短,容易发论文的课题去切入。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条“总则”多少有点“急功近利”,其目的只是帮助很多缺乏学术背景的同学们提升一下科研背景,在短期内积累一些科研经历,并不是指导大家做出高水平的研究。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1、熟记课本,画关键字词。
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一般地讲,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牢记教材的每一节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常翻课本,学会在段落文字找到关键字词,并用颜色醒目的笔,标记圈出来,作为复习时的重点。
2、构建知识体系。
自己要将复习的历史进行总结,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知识网,将复习的知识进行归类,如果是经济可以按生产部门分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
3、经常复习。
复习时免不了要做题,做历史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将错题进行统一管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4、多做题。
在解答历史题时,我们必须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出发。在读完给出的材料之后,先思考题目的考点在哪,和课本上的哪个知识点是相关联的。然后再在这些考点中仔细推敲,找出材料真正强调的地方,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不要在一道题目上耽搁太久的时间,可以先跳过,把试卷上其他会做的题目,能拿到手的分数,一分不落地收入囊中。
答题时标好序号,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序号,条理清晰,井然有序。
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想法的提出促進了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地以学生个体为主导地位,教师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书育人的问题,具体包括:根据性格来施教和根据年龄来施教。可以说与医生的对症下药一样,知道“患者”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够根据症状决定如何用药,而不是盲目用药,那样对病情的控制没有任何益处。所以说,医生了解患者的病症,并对症下药非常关键,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一)符合当代新型教育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对个人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想培养出在社会上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在早些年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当中,主要的课堂形式还是教师单方面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恰恰可以解决这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学生的成功与否不单单指某方面的成功,它取决于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东西。社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才,每个人的性格对自己的发展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用同样的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全部优秀的学生,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
(三)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每天的行为举止都看在学生的眼里,可以说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素质涵养以及教育方式决定了他所教育的学生的行为风格。不论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上还是在生活上,品行相似的师生都更加容易相处、交流。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日常的一言一行,与学生恰当沟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怎样落实因材施教
(一)学校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教师严于律己,改变老旧的教育模式,保证所讲授的每节课都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单方面直入主题,只是将知识告诉学生。例如,本节课学习《辛亥革命》,老式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告诉学生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意义等,随后便进入到死记硬背阶段。这样只能应付已有的教育考试,一旦换一种说法放入到现实生活中,相信很多学生都会目瞪口呆。新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在课前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大家讲述历史事件的背景,将课堂内容引入到故事当中,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看法,再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讨论,这对课堂气氛的调动能够起到有很好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
(二)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的课程计划也应该是不同的,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讨论情况、课后练习以及复习情况的计划拟订。首先,课堂提问应该分几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被问到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这可以很好地预防学生“走神”的问题。将因材施教落实到现实课堂中,为接受程度不同的学生规划不同的培养方案。例如,对基础差的学生提问最基础的知识;对于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问一些个人理解方面的问题;当问到事件背景等问题时,应该提问那些在课前经常主动预习的学生。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不仅要改变授课方式,还要创新课堂模式。在课程中教师应该将知识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授九年级第一课时,会提问事先预习的学生对初期资本主义背景的了解,引出由于罪恶的“三角贸易”以及对殖民地疯狂的掠夺,使得殖民扩张。然后可以再提问殖民扩张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影响。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正因为人民的抗争,让奴隶制的废存问题造成了经济制度的矛盾,从而发生了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等。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内容效果更佳。再一个就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同阶段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应该是不同的,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不会因为作业太难而苦恼,也不会因为作业太简单而懈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結语
老式的历史课程教育方式逐渐淡出教育舞台,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态度,还应该在行动上落实改进了的教育体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然趋势。由于学生的家境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在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不同,教师应因材施教,应试教育这种老旧的教育模式不仅对学生的成绩没有帮助,还会阻碍学生的自身发展。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