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物理是初中生在初二开设的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第一次检测过后,相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就会应运而生,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初二物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4.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5.决定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响度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做响度。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2.声音的响度和什么有关:声源振动的振幅、离发声体的远近。
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2.频率:把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f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3.超声与次声: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把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音色
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乐音、噪声
1.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噪声的危害:对心理和生理具有一定的伤害作用。
3.噪声的控制: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如下图)
(1)镜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2)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射向不同的方向,但是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反射面为平面的面镜。
(2)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路径。
(5)平面镜的应用:试衣镜、潜望镜。
2.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等大
(2)像到镜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和凹透镜
1.透镜的种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有2个焦点。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有2个虚焦点。
2.透镜相关名词
(1)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
1.透镜成像规律
(1)透镜成像典型光路图:
(2)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2.实像和虚像:
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3.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速度
1.速度: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采用的是观众的方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并引入一个物理量——速度。
(1)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物理学中,常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所以速度公式简化为:
2.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沿直线运动,则称这种运动为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如果用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
路程——时间图像
1.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
2.匀速直线运动v-t图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效果跟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测量
1.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
(3)校零;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重力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万有引力)而受到的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重力的大小。
3.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1.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同时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
2.合成原则:同向相加,方向不变;反向相减,方向跟比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3.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同:F=F1+F2方向与两力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方向相反:F=|F1-F2| 方向与力大的方向相同。
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
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
在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才能平衡。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力,成为摩擦力。
2.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