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虽然教科书有系统的论述,但是通过自己阅读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非经过独立思考不可,因为这些东西,教科书上并没有加以注明。如,预习英语课文,不是简单地通读一遍了事,其中还有一番揣摩、比较和查对的深功夫。这种功夫下大了,你就会产生一种“开窍”感。这种“开窍”感就是个人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反映。(这种个人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的反映正是个人自学能力提高的反映)。随着预习次数的逐渐增多,这种“开窍”感会越来越明显,以至后来,打开一篇新英语课文,不待别人指点和讲解,自己便能顺利地阅读,并能较为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此外,通过做预习笔记,以及经过预习后的听课,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如,高中代数上册第四章中的“反正弦函数”,有4堂课的教学内容。在预习中就应该复习一下课本第一章关于映射、反函数等概念,以及“对应法则必须是一对一的函数y=f(x)才有反函数”,“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y=x对称”等知识。如果不预习,在上课时老师若直接用这些旧知识讲新课,有的学生就可能听不懂。
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对有些知识,在预习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错在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
可见,预习好比打仗前的火力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以得进攻的出发基地;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
3.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的人认为,只有复习才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其实,预习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首先,因为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其次,因为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你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再次,因为预习中理解错误之处,听课中得到了纠正,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较之只有正面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最后,因为如果预习没弄懂,课堂仍然没听懂,到专门请教老师时或复习时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三番五次钻研,花费不少心血,一般是很难忘却的。
4.预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一般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预习。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必须从眼下做起,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门学得最差的学科进行预习。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了,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这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值得我们指出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一门学得较差的学科进行预习,积极争取教这门课的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会告诉你预习应有的基本程序,会为你解答预习中遇到的“拦路虎”。
5.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的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比较顺利。
6.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来说,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部理解发,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被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么做的。如果有的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对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不先预习,不管用哪种方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地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去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和同学比较思路了。
7.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虽然教科书有系统的论述,但是通过自己阅读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非经过独立思考不可,因为这些东西,教科书上并没有加以注明。如,预习英语课文,不是简单地通读一遍了事,其中还有一番揣摩、比较和查对的深功夫。这种功夫下大了,你就会产生一种“开窍”感。这种“开窍”感就是个人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反映。(这种个人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的反映正是个人自学能力提高的反映)。随着预习次数的逐渐增多,这种“开窍”感会越来越明显,以至后来,打开一篇新英语课文,不待别人指点和讲解,自己便能顺利地阅读,并能较为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此外,通过做预习笔记,以及经过预习后的听课,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如,高中代数上册第四章中的“反正弦函数”,有4堂课的教学内容。在预习中就应该复习一下课本第一章关于映射、反函数等概念,以及“对应法则必须是一对一的函数y=f(x)才有反函数”,“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y=x对称”等知识。如果不预习,在上课时老师若直接用这些旧知识讲新课,有的学生就可能听不懂。
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对有些知识,在预习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错在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
可见,预习好比打仗前的火力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以得进攻的出发基地;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
3.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的人认为,只有复习才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其实,预习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首先,因为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其次,因为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你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再次,因为预习中理解错误之处,听课中得到了纠正,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较之只有正面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最后,因为如果预习没弄懂,课堂仍然没听懂,到专门请教老师时或复习时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三番五次钻研,花费不少心血,一般是很难忘却的。
4.预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一般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预习。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必须从眼下做起,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门学得最差的学科进行预习。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了,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这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值得我们指出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一门学得较差的学科进行预习,积极争取教这门课的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会告诉你预习应有的基本程序,会为你解答预习中遇到的“拦路虎”。
5.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的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比较顺利。
6.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来说,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部理解发,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被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么做的。如果有的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对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不先预习,不管用哪种方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地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去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和同学比较思路了。
7.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上一篇:你会预习吗
下一篇:关于一些励志优秀文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