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精选点评:
●这不仅仅是一本李鸿章传,更是一部中国近代屈辱史。PS.纯文言文看起来还是累。
●任公所言可谓不偏不倚
●以十九世纪之世界乱局,非梁公不能评李鸿章也。以梁公之意,强国必须着眼民治,民智奋发,然后才能图强。
●写此书时,感觉梁启超还是政论家。本书更多的体现的是梁启超本人对近代中国的一些观念认识。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文笔宏大,言语间有恢弘大气,大概如孟子所言“浩然之气”吧。李鸿章确实难,后世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梁启超这篇传记倒也客观中立。其中“能忍”倒是实在,一般人遭遇上李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活下去吧,但是他活下来了。苍天不公啊!
●酣畅之极,新文学自梁任公起果不虚传,李鸿章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卒,梁书十一月十六就,评定过百年,仍为切中之论。
●豆瓣读书上传封面难道是自动采用的吗,点了上传之后没几秒,就提示已经采纳了,过来一看果然有封面了。这本小小的薄薄的挺好,不过发现了不少错字
●李鸿章过世2月即完成的传记,夹叙夹议,评价公允。以前也想过为何明治维新成功,洋务运动失败,看文中所列洋务各事列表及分析,差可理解。梁启超并称李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然当其死,却无人可替。全书以龚自珍诗结尾(却不提其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后人谓之李中堂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一矣”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梁公出品,必属精品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客观中肯务实,既有对个人的评论,又分析了时代背景,让读者耳目一新,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发展是史很好的指南。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
无需再多加赞誉,梁启超先生的文行云流水,而李鸿章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物,这个人物,英雄或是败类,自有历史评说。
李鸿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但绝不是英雄造就了那个时代。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人各有难
李合肥逝去不久,梁任公即作此传记,二人时间上属于同一时代,离得太近一般没有办法看清楚一个人,不患所得资料太少,而患评论纷扰太多,且所得资料多为二手三手材料,反而是本人略带私隐的一手材料不易得到,因其多存于担忧利益得失关系的直系男性手中,况因作传人本身与逝者处同一世代,难免有交往上的亲疏远近爱恨别离,亦可能夹带有本人情绪而选择性择取论据,从而影响整体的可信性。然而梁任公实在是跟豆瓣评分一样可靠,所撰客观而精妙,所谓盖棺定论,大抵如此。 对李合肥,一言以蔽之,其人为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换用雷布斯的话来说就是,是风口上的那只猪,浪潮之巅来时,可抓住机会抟扶摇而上,随潮奔涌,数十载甚至几十载都可以无为而无不为,然则及至旧潮消逝、新潮涌动,则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能自已。虽则如此,李亦是同代人中之佼佼者,不信君翻开史书旧笔,多少三公达贵,甚或帝王将相,不过于史册占据短短一行,或籍籍无名者亦多,而至于文忠公,欲书晚清则不可不浓墨重彩连篇累牍,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水平最直观最公正的体现。晚清四大名臣各擅胜场,若论起综合素质,考量整段生涯,合肥实属第一。 其功大抵有二,曰兵者平内乱,曰外交家腾挪转换于列强。以兵者论,得曾文正之助,建淮军,协助剿灭太平天国,并沿袭曾之结硬寨打呆仗之旧策,平发捻于中原,清末得以延续,全赖曾左李而已。至于外交,则褒贬不一,哪怕延至今时,亦多有谤语,概彼时清末国力衰微,妇孺当朝,八旗掣肘,外来诸国侵略愈急,卧榻之侧日本咄咄逼人急于掳掠,李亦自嘲补锅匠,勉力支撑大局却无力造时势于水火,唯东南自保之时略显血性,终究理智压下情绪,再度垂手赴京收拾残局,终被俄人逼死于病榻。 其人阴狠,唐浩明《曾国藩传》中记载的幼时杀鱼之旧事(“这么多人进学,唯独我不进,此鱼不可留”)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身处君主专制巅峰之清末,周旋于喜怒不定的后宫妇人与心机深重各怀鬼胎的拱默尸禄之间,非如此不足以崭露头角步步高升。较之曾左,其人私欲亦大,家资万贯,亲朋故旧满朝遍野,徒旧日之官僚,无新朝之姿态,以此而言,若仅论境界格局,梁任公实在要比李合肥超脱甚远。 其人非不欲强国兴族,实不能也。穷一生之所学,不过四处周旋,行表面功夫,竭力维持住旧朝的体面,及八国联军欺辱,体面既破,则勉力挽狂澜于既倒,哪怕家徒四壁亦力保房顶不倾覆而已。俾斯麦言语之中显出几分轻视,梁任公亦对其所面困境不以为然,亦有其道理,“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以此论之,李合肥之能力虽非中人之姿,亦不得傲视群雄,况曾文正有言“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在人之努力耳,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乱世频仍纷至沓来,所逼者甚,而合肥束手无策,唯唯而已,实非无双之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鸿章随曾军数年,砥砺道义,练习兵机,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唯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由李鸿章,其事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不亦乐乎。
谓李鸿章真之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以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也,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中国人最长于商,若天授焉,但使国家为之制定商法,广图道路,保护利权,自能使地无弃材,人无弃力,国之富可立而侍也。今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焉,为之派大臣督办焉。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匠斫者,固未有不伤其手矣。况乃奸臣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未来者,安得不衰足耶?中国商务之不兴,虽谓李鸿章官督商办主义为厉阶可也。
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管制关系,不吃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道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唯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洋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盖与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上而非发自下。
(马关)李鸿章此役,无功焉,亦无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也,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盖有一种战国策之思想,横于胸中焉,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尝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卫、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夫天下未有徒侍人,而可以自存者,泰西外交家,亦尝汲汲焉,与他国联盟,然必我有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连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鱼肉而已。李鸿章岂其未知此焉?吾意其亦知之而无他道以易之。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十倍于李鸿章,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以为李鸿章之怜也。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谓谤言,是其所长也。
彼可谓支那人之代表人也,彼纯然如凉血类动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义,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强,支那人之性也,其狡侩有城府,支那人之性也,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彼无管仲之经世的识量,彼无孔明之治国的诚实,虽然,彼非如王安石之学究,彼其以逸待劳,机智纵横,虑心平气,百般之艰危纠纷,能从容排解之,合胜海舟外,殆未见有其比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李鸿章
李鸿章,清代名将,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战乱,任宰辅位至中堂,后为改革家,推行洋务运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对于李鸿章的刻画非常鲜明,在奢华的太后和羸弱的军力面前,他已经尽力了。如果要将什么卖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实在冤枉,要知道,在一个近现代社会,一个管家怎么可能卖得了主人的东西,要卖国,只可能是其法定代表人国君。
①李鸿章之才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高徒,国难当头起淮军,顺流至上海,借力并超越“常胜军”,平定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切断太平军与金陵、浙江的联系,配合曾国荃攻破金陵的军事行动,连接与浙江左宗棠的战略阵线,可谓功不可没。接着统领各路平定南北捻子军,成为曾国藩军事和政治能力和影响的集大成者。
其中,也客观批评下李鸿章的杀降之举。苏州之役,太平军将投降,李鸿章设下“鸿门宴”,将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全部杀死,杀降不义,有违公义,也失信于英国调停人。最大问题在于,看到投降还被杀,投降死还不如反抗成英烈而死,容易造成其他敌军顽强抵抗,后来金陵城破,城内李秀成等十万军民不投降而顽强抵抗,就是受到了这种影响,双方损失巨大,这是李鸿章的问题。
②李鸿章之识
叹息洋务运动不够彻底。李鸿章看到西方坚船利炮,上书道:
看到中国技术落后,必然要遭到列强的蚕食,如果对现有的政治经济进行改革,后面是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不过李鸿章做不到王安石,李鸿章期望通过底下的洋务运动实践的方式来推进对清朝的改良,而不是直接推行变法。以李鸿章的老谋深算,肯定不想要以身犯险,因为改革往往意味着流血和危险,作为中堂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在军事行动上敢于冒险,但是在推进自上而下彻彻底底的改革上畏缩不前。梁启超叹息李鸿章不学无术,其实李鸿章是滑头,不想改革只敢改良,不想冒险丢失名誉,明哲保身而已。
李鸿章在丢失朝鲜和甲午战争中的错误外交和军事决策。为了“省事”而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使得日本得寸进尺,然后在用人上错用袁世凯以至于此。
加之后来李鸿章采用“合纵连横”的战略来拉拢列强对付列强,所谓“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拉拢俄英对付日本,拉拢英德对付法国,拉拢英法对付德国,均为权宜之计,却尾大不掉,“狼是要吃肉的”,因此丢失了很多地方的主权,这也是李鸿章人生最大的污点。
③李鸿章之遇
本质而言,以上不得已的外交策略是因为中国羸弱,只能游走列强之间寻找斡旋之策。梁启超承认当时也就李鸿章最会搞外交,实际上不这么搞,也没有别的法子。但即使这么搞,也无济于事,因为“弱国无外交”,只有被鱼肉的份。李鸿章不辞劳苦和耻辱这么做,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感觉,有不得已而不得不为之的原因。
书中说李鸿章其人自视甚高,除了曾国藩和戈登,瞧不起其他人,好临摹宋拓本《兰亭集序》和围棋,住洋房、用西医,是一个喜欢探索新事物的人。
总言之,个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杰出的陆军将帅,有着“千年变局”的意识,却明哲保身不敢推行全盘改革,当仁不让为国外交,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谋求利益的,却因弱国无外交之势终无可奈何,替主子背锅,赖得住谩骂,守得住臣节,是影响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
作者梁启超“众论不可轻信”、“设身处地未必强于当事人”的观点,与己颇为相合。他说:
下一篇:《绝不推销》经典读后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