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灯榜文库!投稿QQ:511112889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都是比较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鬼节”。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

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最早是一个宗教节日,其由来说法一,一说始于道教,道教以该日为“中元日”,是“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之期,届时,道观都要举行斋蘸荐福的宗教活动,后来,相沿成习,遂演变而成为道教的宗教节日;一说起于佛教,是根据佛经所载“目连设果救母”的故事而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宗教仪式,届时,佛寺庵庙僧尼居士都要举行名为“盂兰盆会”的宗教法会,用以追荐祖先,时日即久,从而演变为佛教的宗教节日。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流传的日趋广泛,而且,佛教所说的目连救母故事,与中国民间士庶提倡的孝道大相吻合,因此,人们大多将佛教所谓“目连设果救母”的故事,视之为“中元节”的由来。

鬼节由来

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孟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为三大鬼节之一,又称祭孤、瓜节、七月半、送鬼节、寄生节、盂兰盆会。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之称。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称三鬼节。过去民间从七月初一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结束,都会举办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告结。发展至今,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期。

中元节习俗-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汉族民间亦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蔡伦学习造纸技术。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真正学到家便匆忙赶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次,无人问滓。慧娘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四周邻居。他说,慧娘因造纸的事,夫妻发生口角后,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作悲伤痛悔,边号啕哭泣,边将纸点火焚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过来。她告诉众人,之所以能够死而复生,是因为阎王接到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归人世的。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是拿纸当作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存纸抢购一空,好给祖先烧纸送钱用。中元节烧纸的习俗就是由此而产生。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十五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中除家家产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岐的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里的儿童。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这位孤老人决定由自己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被水怪吃掉了,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沿袭下来成了“敬孤节”。

中元节习俗-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中元节习俗-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孟兰盆会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僧尼举行孟兰盆会,诵经施食,宣称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脱节厄。这与我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而为我国历代帝王所提倡。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开始大兴孟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清时孟兰盆节极为兴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中记载:“庵观寺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谓以慈船普渡,如清明仪,舁(yu,共同抬东西〕请都城煌像出巡,祭厉鬼。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

又以青篙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虽是宗教活动但已充满民间娱乐气氛。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最好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

放河灯,中元节和七月的最后一天都有。《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吴江地区中元节放水灯,先由主持者向各家募捐,然后在七月十五雇数十艘船只,夜间在河中游行,船上都扎彩悬灯。有请僧诵经的,有供奉佛像的,另外有数艘船只,雇请多人在船上奏乐,最后面的船,专门将五彩纸折成灯,点火后放到河面上,红白相间,颇为壮观。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自梁代起,我国民间在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及至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因其象征着五谷丰登,所以插得越多越好。

祭祖

中元的由来,与上元相同,本来与迷信无关。佛道两家,将其作为节会,民间又将其叫作鬼节,还叫作瓜节。《大藏经》中载:“目莲以母坐饿鬼中,佛令作盂兰盆,以奇果素食置盘中,供佛而后母得食。”后人依此典故,隆重地对待这个节日,僧尼道俗,都精心营建盂兰盆,供奉诸佛。百姓人家也大多持斋诵经,祭莫祖先,抚慰孤寡,教化人心,以至肉市也为之罢市。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云南、贵州的苗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到十五日这两天。焚烧纸钱、遥祭祖先的风气也很盛行。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祭品之中,各地多用西瓜和茄饼。有将西瓜切割成多个齿状的,称之为西瓜山。红瓤黑子,摆在桌案之上。至于茄饼的做法各不相同,可用麦粉或者糯米粉做,形如半月,以青菜或豆沙糖做馅,再取茄子的柄,剥去外皮,插进饼的一端;有把茄子切成丝,与面和好,再用油煎的;还有的将茄子切成丝,盛放在器皿里,用手搽压茄子丝,挤压出水,然后用这些水和面屑,加姜丝和食盐,调成面浆,用油煎炸。

北方各省,有献麻谷的做法,有的在家中供奉;有的在门左右首摆放,称之为供麻谷;而持麻谷数根,插在陇上,则称之为送麻谷。此时麻谷已经送到打谷场,以此宜告农事顺利,庄稼成熟,荐尝新物,正符合古时的祭祀之意。

按我国的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女子出嫁后,常住夫家,对于娘家的祖宗,遇到节日一般不能参与祭祀,所以本日应回到娘家拜祭,暂尽孝心。祭祀后和大家一起聚餐,共享祭品,也可一叙阔别之情,并讨论族中事宜。

安徽西南部,如太湖、潜山、怀宁等县称中元节为“七月半祭祖”,是清明节之后又一重要的祭祀日。不同的是,清明节是聚族而祭,“七月半”多半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田间地头可看到堆积成山的祭品,包括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自初十开始,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并设置香案、先祖牌位,备酒肴撰品连日供奉,以迎先人故霸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只次茶饭,直到七月份日送回为止。纸钱不能只烧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以免他们在阴间为难自己的先人故祖,于是便又有了在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的说法。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送羊节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起因是,沉香劈山救母成功后,沉香要追杀残虐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和舅甥之谊,于是每年七月十五都会送给沉香一对活羊,相传是取其“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因而民间便流行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渐渐发展为送一对面羊。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还有其他一些风俗。例如送羊。这是河北山西一带的中元古俗,《直隶志书》说,广平县(今河北邯郸一带)“中元荐时食,祀先祖,具果疏,蒸羊遗之外孙,名曰送羊。”清河县(今河北灞县)“七月十五日上坟祭扫,有蒸羊馈女者。”

《山西志书》说,长子县(今山西长子)“中元旧俗,牧羊家于是日屠羊赛神则畜羊繁庶,颁胙于亲族,贫无羊者,蒸面作羊形代之。”看来这一节俗是祈求畜羊繁庶。

迎秋收与行田。这是山西南部的中元古俗。《山西志书》说,太平县(今山西曲沃北)“七月十五日祀祖先,荐麻谷,先一日挂纸马于田间以迎秋收。”阳城县(今山西阳城)“中元,农夫以麦屑为猫虎及诸五谷之形,祭于陇亩,名行田。”

看来这一节俗是为了祈求秋收。中元之日是五谷成熟之时,因而江南亦有“农家置酒劳力田者”(见《江南志书》)的风俗。

瓜节。这是山东齐东一带的中元古俗。《山东志书》说,齐东县(今山东济阳东北)“七月十五日,家祀祖先设瓜果,俗名瓜节。”其实,黄河以北中元节用瓜果祀祖是极普遍的风俗,不过把中元节又称作瓜节的还只有齐东地区。

施食。这是浙江、福建一带的中元节俗。《浙江志书》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中元节僧家建盂兰盆会,夜则放燄口、施食。”桐庐县“有鸣锣洒饭于野,谓之施食。”《福建志书》说,延平府(今福建南平市一带)中元“或家设醮坛,或聚众为燄口,具斋馄饨楮钱冥物,延僧与黄冠为之,谓之施食。”

由此看来,所谓施食,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济无祀”,说得再通俗些,就是祭孤魂野鬼。这种风俗无疑是受到了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

岷山土主会。《四川志书》说,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七月十五日,作岷山土主会。历代传来,塑有行神一龛,内外城议定,会首供神一年。若神在城内,则外城之众具香楮,以子弟扮作妇女、仙、佛、神将等故事,高置木架,凌空而行,迎神至外城会首家供养,会饮演戏三日。至次年,内城亦如之。循年递接,竞胜争奇,不较所费。”这是羌族七月十五的节俗,与中元节汉民族的节俗没有什么渊源关系。

迎节与送节。《辽史礼志》说,“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前期备酒馔,翌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动番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

十六日昧爽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噪三,谓之送节。”这是古代辽国过中元节的风俗,虽然其中不无汉民族的影响,但更多地显示出了契丹族的特殊风情。

送面人

把麦面做成小孩子的样子蒸熟,就叫作面人。河北的张北、山西的马邑等地,人们在中元时节,都要把面人赠给晚辈或亲戚中年龄较小的孩子。至于用蒸羊、面羊等作为礼物,是希望孩子如羊一样洁白柔顺。

烧幽

旧俗中除了清明和十月一日外,中元节时官府也置备酒肉羹饭,来祭祀本府全境无人祭祀的鬼神。民间则把这一天当做鬼节,傍晚之后,门旁路口,人们各自焚烧纸钱。广州俗称为烧幽,宜兴称之为做野羹饭。崇信佛教的,集资延请僧众开孟兰盆会,施食放灯,以此为亡灵超度。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相关文章: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 中元节又称为什么节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

★ 中元节是什么节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分享

★ 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

★ 中元节的真实由来

★ 中元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16686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